6月,金銀灘草原的夏天來了。綠草茵茵、白云低垂,讓人仿佛淡忘了這里曾經(jīng)轟鳴的炮聲。
這是2020年7月30日拍攝的金銀灘草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金銀灘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國營二二一廠舊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于此,這里被稱為中國原子城。
如今,這里已安全退役,成為旅游景區(qū)。曾在這里奮斗過的核工業(yè)人被安置到全國27個省份的532個縣市。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二二一廠離退休職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決離退休人員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已是耄耋之年,這些老同志帶著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帶著烙印在身上的“兩彈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國各地發(fā)光發(fā)熱。
以身許國,在那遙遠的地方
6月2日,西寧市德令哈路的中核集團二二一小區(qū)內(nèi)歌聲嘹亮——《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歌聲來自二二一廠退休職工和家屬。
85歲的楊翠英老人特意打扮了自己,“經(jīng)歷了苦日子,今天的日子比蜜還甜。”她說,感謝黨中央沒有忘記我們。
老人們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下,這兩年待遇好了,看病就醫(yī)更省心,中核集團等還組織對職工住房進行修繕,美化了社區(qū)環(huán)境,生活舒心多了。
1958年,面對西方核訛詐的威脅,黨中央決定在青海金銀灘建立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對外稱“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青海礦區(qū)”。
這是指示原二二一廠爆轟試驗場方向的路牌(2011年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金銀灘地處高原,高寒缺氧,一年里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襖。西部歌王王洛賓在這里寫下了經(jīng)典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1961年,楊翠英帶著當時只有4個月大的女兒,從河南老家追隨丈夫到了二二一廠工作。
“那時吃的多是青稞面和黑豆面,面黏性太大,剛開始咽不下去,需要拿熱水送。糧油限量供應,我們只能自己種一些土豆充饑。”楊翠英回憶說。
今年80歲的董殿舉住在安徽合肥團安新村。話起當年,老人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來——
1959年,只有18歲的他進廠工作,一干就是幾十年。
“當時條件艱苦,我們只能臨時住進牧民搬走后留下的牛棚、羊圈里,有時就在山上挖個洞睡覺,晚上還能聽見狼叫。冬天睡覺時戴著棉帽,第二天被子、帽子上都是冰霜。”
今年86歲的劉兆民曾在二分廠研制炸藥。“當年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要從事什么工作,拿著車票,提著木箱就來了,和我一起來的同一屆校友當時就有20個。”他說。
劉兆民后來才知道自己從事的是一份“特殊”的事業(yè)。研制雷管、研究炸藥沖擊波,曾是他的主要工作。
當年,很多科學家工作到深夜,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心中燃燒——再窮,也要造出“爭氣彈”。
李富學1959年到廠,主要從事“微秒級電雷管”的研制任務。
“以前國內(nèi)都是秒級的,原子彈需要微秒級的電雷管,沒有先例也沒有樣品,一切都是自主研發(fā)。”老人聲音依舊洪亮。
為了造出合格的電雷管,研究人員從試制到定型,兩年多時間里做了5萬多次試驗。
1962年,新型微秒級電雷管誕生了,試爆成功的原子彈、氫彈,都使用上了這種電雷管!如今說起來,88歲的老人家仍充滿驕傲。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2015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就我國核工業(yè)創(chuàng)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60年來,幾代核工業(yè)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推動我國核工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化劍為犁,永遠為了和平
拂去歲月的塵埃,二二一的名字閃耀著不朽的光輝。二二一廠的建設者們?yōu)槲覈鴩垃F(xiàn)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的長河奔騰向前。戰(zhàn)爭的陰影淡去,和平與發(fā)展?jié)u成時代主題。1987年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撤銷二二一廠的決定。
眼含熱淚、心懷不舍,但人們沒有任何怨言,一方面繼續(xù)攻關、保質(zhì)保量完成研制和生產(chǎn)任務;另一方面遵照國際通用核設施退役處理標準、本著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對設施設備進行永久性無害化處理。
1993年6月,退役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廠區(qū)設施達到不加任何限制可對外永久性開放的標準。
1995年5月,新華社發(fā)布消息,向世界宣布: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
撤廠時,二二一廠有職工近萬人,其中離退休人員4924人,加上家屬子女等總人口約3萬人。在職職工被安置到各地企業(yè)單位,中核總組建了核工業(yè)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專門負責離退休人員的服務管理。
按照“適當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則,劉兆民等600多人被安置到西寧市的二二一家屬院頤養(yǎng)天年。
700多名離退休職工在合肥安家,一些人去了山東淄博,還有一些離退休工人和技術干部從青海撤回原籍,上海市上鋼社區(qū)就集中居住了80多位。
回首隱秘而光輝的歲月,這些老人激情滿懷:“如果現(xiàn)在需要,我還能干。”
住在“兩彈村”的陶瑞濱已經(jīng)89歲了,他最難忘的是1964年原子彈試驗前夕的“護彈”經(jīng)歷。
當時剛剛進廠的陶瑞濱被安排承擔中子源的護送工作。在距離裝備試爆塔最后一公里時,天黑了。
“在戈壁灘行走,就怕摔,另兩名同志一左一右和我手挽手像架著犯人一樣,三人邊喊口令邊走,我手里緊緊拿著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源。”曾經(jīng)的驚心動魄,陶瑞濱像講故事一樣輕輕訴說。
“我是1964年進廠,經(jīng)歷了原子彈、氫彈試驗和東風三號試驗。”同住“兩彈村”的許震貴回憶,被調(diào)往青海工作時,愛人相隨,卻不得不留下父母和子女。由于保密要求,工作上不稟父母,下不告子女。
把國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紀律刻進心里。
“當時在上海,周圍有人誤以為我去青海勞改了,背后指指點點,但我也不能解釋。”許震貴說。
如今,原子城更名為西海鎮(zhèn)。這個曾經(jīng)的神秘禁區(qū),現(xiàn)成為一座高原生態(tài)旅游新城。金銀灘草原再現(xiàn)碧野千里、牛羊成群,成了當?shù)刈詈玫哪翀觥?/p>
西海鎮(zhèn)門源路2號。“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靜靜矗立,展示著中國科學家自主創(chuàng)新的精神、保衛(wèi)和平的決心和功績。
這是2021年3月10日在原子城紀念園拍攝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碑頂?shù)窨讨闹缓推进,向世界宣告科學家們奮斗一生的意義:保衛(wèi)和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就是當時二二一廠工人和技術干部穿的防護服。”許震貴指著展館里一件自己曾身著過的展品對觀眾說。
這個特殊的展館名為“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80余位二二一廠離退休人員與上鋼社區(qū)共同創(chuàng)建。
老同志們自發(fā)捐贈珍藏多年的歷史照片、證書、紀念章等,自費到青海基地征集史料,義務做接待和講解工作。
“政府很支持我們宣講‘兩彈一星’精神。”81歲的陳福良說,創(chuàng)建之初,展館只有20多平方米,設施簡陋。在浦東新區(qū)的支持下搬遷改造,現(xiàn)已擴建成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參觀者已超16萬人次。
“這兩年我們養(yǎng)老金逐年上調(diào),由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籌支付。這是黨中央對老同志莫大的關心關懷。”陳福良說。
前些年情況有些不同。一些二二一廠的離退休人員待遇增速趕不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腳步,有的人家里主要依賴老同志的養(yǎng)老金,生活陷入困頓。30多年前分的樓房,設施已經(jīng)老舊,有的老同志生活受到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牽掛著二二一廠的老同志,關心他們晚年生活得好不好?倳涀鞒鲋匾,要求關心解決好二二一廠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大力宣傳二二一廠所作的貢獻。
了解老同志所思所盼,用心用情全力解決問題。
中核集團核工業(yè)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局長戈曉海介紹,為讓老同志安享晚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統(tǒng)一部署,組織退休人員參加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統(tǒng)籌,享受養(yǎng)老金正常增長機制;離休人員按國家關于離休費和津補貼標準的調(diào)整政策及時發(fā)放到位。
當年二二一廠很多是單職工,老同志過世后,遺屬生活比較困難。這兩年中核集團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及時兌現(xiàn)遺屬生活補助費標準提高政策,并組織家屬遺屬參加地方醫(yī)保和大病保險等,減輕生活壓力。
這幾天,戈曉海正忙著對房屋修繕工程進行驗收總結。
中核集團對西寧、合肥、淄博等集中安置點的1555套房屋修繕和“三供一業(yè)”項目改造已全部完工,老同志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對其他地方分散安置的,精心組織,采取自行維修加補助的方式,房屋維修工作也即將完成。
夏日里,西寧的二二一小區(qū)綠意濃濃,記者來到劉兆民家里。
樓房外面新貼了保溫層,原來走風漏氣的鋼鐵窗戶,換成了保溫效果更好的鋁塑窗,看上去干凈明亮。
“西寧冬天很冷,這兩年房子維修后比原來暖和多了。”劉兆民說。
今年4月,“中國原子城紀念園緬懷廳”修建完成,以紀念和緬懷曾經(jīng)在二二一廠工作過的老一輩核工業(yè)人。
“這是一種紀念,更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董殿舉說。
2019年12月16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參加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的代表。陳福良參加大會并在會上作了發(fā)言。
陳福良說,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我們“珍惜光榮歷史、永葆政治本色”,我們將始終堅持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用自己的方式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最近,“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火”了。6月2日記者采訪時,預約的團隊觀眾已排至6月24日。
“遇到忙時,我們都是兩口子輪番上陣,很多家屬都參與講解工作。”陳福良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記者高敬、潘旭、徐海濤、李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