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從工人到院士!“中國3D打印之父”的“破壁”人生

2021-06-27 12:00:07 來源:人民網(wǎng)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一位在工廠一線工作過十余載的熟練工。他是盧秉恒,我國增材制造技術的奠基人,中國3D打印之父。

“我想考北大,想搞航天!笔苠X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盧秉恒從小有個航天夢,作為當時的“學霸”,他一心想考進北京大學學習固體力學,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貢獻一份力量。可最終失之交臂,盧秉恒去了其他大學學習機械制造專業(yè)。
大學畢業(yè)后的盧秉恒被分配到一間工廠做車床工人,這一干就是五年,后來,他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提拔!皬S子說提拔你,先當技術員吧,請你到家屬工廠主管那里的技術!薄澳抢镉幸话俣鄠家屬工,有三分之一都不識字,但是我學習的東西在這里逐漸得到了應用,我學習制造工藝,設計了卡具,包括開動機床都可以教他們,最后形成很好的效益!
“我這一生都受益于在工廠工作的十一年,沒有白過。”年過七旬的盧秉恒回憶起當年工廠生涯時,動情地說。
改革開放之初,盧秉恒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頂著生活的壓力,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師從顧崇銜教授,直到博士畢業(yè)。人生新篇章就此打開。

“我今天回顧一下,幸虧是學機械制造的!北R秉恒說,在工廠的經(jīng)歷,使他具備了實踐的意識與能力。他舉例,在完成他的碩士論文時,需要制作二百多個零件,最初聯(lián)系的工廠一個多月都沒有音訊,他便決定自己上手,只用了兩個夜班時間,又快又好地做出了所需零件,順利完成了論文。

博士畢業(yè)后,盧秉恒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國外交流學習,在參觀一家汽車企業(yè)的時候,一臺設備引起了他的注意!澳鞘且慌_3D打印設備,只需要將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輸進去就可以把原型做出來,這在中國沒見到,我感到很新奇!北R秉恒當即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這個新興領域,他認為這是發(fā)展我國制造業(yè)的一個好契機。

回國后,起初盧秉恒想引進這種機器,然而價格昂貴,光是一個激光器就需要十幾萬美元。由于資金緊缺,他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面對“技術+資金”的雙壁壘,盧秉恒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破壁”,從頭開始研發(fā)這項技術。

起初不知道技術的工作原理,他就自己一步一步通過實踐探索出來;買不起昂貴的零件和原材料,就聯(lián)合其它科技工作者自己花小成本制作出來。終于,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不僅制造出來了原型機,還獲得了科技部的資助,自此盧秉恒順利開展了增材制造技術的探索,并且讓這項技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為響應支援大西北,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fā)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質是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

“西遷精神一直在鼓勵著我!”盧院士在節(jié)目中強調(diào),他從導師顧崇銜身上清晰地感受到了西遷精神的偉大。顧教授是當年西遷的老教授之一,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三秦大地。

“他知道此時國家正在發(fā)展工業(yè),這里需要他,于是他帶著全家老小搬到了西安!北R秉恒表示,初到西安時,顧教授感到這里遠不如上海,但是看見了許多在建的工廠,讓他受到了觸動,認為西安才是他該來的地方,幫助這些工廠建設,才是他要做的事。

盧秉恒一直強調(diào)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也來自于顧教授的深遠影響。據(jù)盧秉恒介紹,為搜集機械加工的案例,顧教授帶領助教走訪一二十個工廠,用實際案例編寫教材,證明了其中的理論,最終,這套教材被全國一百多所院校采用。

“如今,我兩個夢都實現(xiàn)了,我研究的3D打印技術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做出了貢獻,而我本人也被北京大學聘為了兼職教授。”站在舞臺之上的盧秉恒不無自豪地說。他勉勵莘莘學子牢記西遷精神,腳踏實地解決國家亟需解決的工程問題,在工作當中發(fā)光發(fā)熱,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視頻請點擊

https://mp.weixin.qq.com/s/Fxv8T0U2sUoXp9NWyufCuQ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