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一位在工廠一線工作過十余載的熟練工。他是盧秉恒,我國增材制造技術的奠基人,中國3D打印之父。
“我今天回顧一下,幸虧是學機械制造的!北R秉恒說,在工廠的經(jīng)歷,使他具備了實踐的意識與能力。他舉例,在完成他的碩士論文時,需要制作二百多個零件,最初聯(lián)系的工廠一個多月都沒有音訊,他便決定自己上手,只用了兩個夜班時間,又快又好地做出了所需零件,順利完成了論文。
博士畢業(yè)后,盧秉恒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國外交流學習,在參觀一家汽車企業(yè)的時候,一臺設備引起了他的注意!澳鞘且慌_3D打印設備,只需要將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輸進去就可以把原型做出來,這在中國沒見到,我感到很新奇!北R秉恒當即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這個新興領域,他認為這是發(fā)展我國制造業(yè)的一個好契機。
回國后,起初盧秉恒想引進這種機器,然而價格昂貴,光是一個激光器就需要十幾萬美元。由于資金緊缺,他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面對“技術+資金”的雙壁壘,盧秉恒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破壁”,從頭開始研發(fā)這項技術。
起初不知道技術的工作原理,他就自己一步一步通過實踐探索出來;買不起昂貴的零件和原材料,就聯(lián)合其它科技工作者自己花小成本制作出來。終于,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不僅制造出來了原型機,還獲得了科技部的資助,自此盧秉恒順利開展了增材制造技術的探索,并且讓這項技術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為響應支援大西北,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fā)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質是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
“西遷精神一直在鼓勵著我!”盧院士在節(jié)目中強調(diào),他從導師顧崇銜身上清晰地感受到了西遷精神的偉大。顧教授是當年西遷的老教授之一,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給了三秦大地。
“他知道此時國家正在發(fā)展工業(yè),這里需要他,于是他帶著全家老小搬到了西安!北R秉恒表示,初到西安時,顧教授感到這里遠不如上海,但是看見了許多在建的工廠,讓他受到了觸動,認為西安才是他該來的地方,幫助這些工廠建設,才是他要做的事。
盧秉恒一直強調(diào)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也來自于顧教授的深遠影響。據(jù)盧秉恒介紹,為搜集機械加工的案例,顧教授帶領助教走訪一二十個工廠,用實際案例編寫教材,證明了其中的理論,最終,這套教材被全國一百多所院校采用。
“如今,我兩個夢都實現(xiàn)了,我研究的3D打印技術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yè)做出了貢獻,而我本人也被北京大學聘為了兼職教授。”站在舞臺之上的盧秉恒不無自豪地說。他勉勵莘莘學子牢記西遷精神,腳踏實地解決國家亟需解決的工程問題,在工作當中發(fā)光發(fā)熱,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視頻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