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刺梨的逆襲:野果子如何變身涼都寶?

2021-07-11 22:52: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水7月11日電刺梨,被不少人認為“摸上去扎人,吃起來養(yǎng)人”。但在六盤水市水城區(qū)野鐘鄉(xiāng),刺梨養(yǎng)的不僅僅是人,還有當?shù)氐乃梁铜h(huán)境。從路邊的野果子逆襲成“黃金果”,刺梨的逆襲,證明了什么叫做“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

圖為尚未成熟的刺梨 中新網 郎朗攝

抓住退耕還林這個機會!

在烏蒙腹地深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六盤水,因獨特的氣候特征而被命名為“中國涼都”。

山巒起伏、耕地零碎,“高、少、碎、瘦”可謂是其農業(yè)生產條件的真實寫照,一度使六盤水農業(yè)成為偏于一隅的“冷門”。但是,當?shù)剡m合的緯度、奇妙的溫度、適宜的濕度、特定的高度,卻為其他作物提供了機會。

涼都有三寶:茶葉,刺梨,獼猴桃。其中,刺梨被稱為“維C之王”,因其喜人的經濟價值和生態(tài)效益,成為兼顧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的典型案例。

在六盤水市水城區(qū)野鐘鄉(xiāng),刺梨“千斤園”示范基地中,一個個青澀的刺梨正掛在枝頭,摸上去有些扎手,要等到8-9月,這些青果才會變成金黃色的成熟刺梨。

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葉 貴陽日報供圖

野鐘鄉(xiāng)野鐘村村民唐召良正在地里修剪刺梨多余的枝葉。這位有著43年從醫(yī)經驗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在退休之后,放下聽診器,拿起了修枝剪。“以前種玉米,2015年開始種刺梨,現(xiàn)在我有15畝地,種刺梨的收入是種玉米的3倍!”

恐怕誰也不曾想到,刺梨——這種曾被視為到處可見的野果子,也有翻身為自己正名的一天。而刺梨抓住的這個機會,叫做“退耕還林”。

圖為刺梨基地 洪紹乾 供圖

逆襲:野果變身涼都寶

自被設立為“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之后,水城區(qū)先后進行了兩輪退耕還林行動。

原本,當?shù)厝似毡榉N植玉米,投入精力多,收益卻很小,而且由于需要不斷翻土地,加之雨水的重刷,使得當?shù)厮亮魇,石漠化嚴重。所以?ldquo;退耕還林”的政策一出來,玉米便首先退出了耕作作物的行列。

不種玉米了,村民們靠什么吃飯?一場“水城好作物”的評選拉開了帷幕。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最后是沒有種植背景、隨處可見、口感微酸的“野果子”刺梨拔得頭籌。

圖為尚未成熟的刺梨,成熟后,果實呈現(xiàn)金黃色。 貴陽日報供圖

舉薦它的,是中科院的專家。“評審”們認為,水城區(qū)野鐘鄉(xiāng)的地理條件適合刺梨生長,種植刺梨也不涉及翻地,且無需投入太多精力,它的生長也不怕有其他綠植爭奪養(yǎng)分;同時,刺梨的維C含量極高,適合做成果酒、果醬、罐頭、飲料等多種產品,經濟價值極高。

“從2015年開始引入刺梨種植以后,我們已經成功帶動了野鐘村幾十戶貧困戶脫貧,每戶的年收入都能達到萬元以上。”野鐘鄉(xiāng)林業(yè)站站長唐忠廣介紹。

目前,水城區(qū)全區(qū)刺梨品種主要以貴農5號為主,種植面積40萬畝,涉及25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96個村(居),覆蓋農戶3.7萬戶16.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1萬戶4.3萬人)。2020年采收、加工鮮果5105噸,壓榨原漿3216噸,實現(xiàn)產值1.6億元。

更令人驚喜的是,種植刺梨之后,該地區(qū)的土壤質量大幅提高,土壤及植被的厚度也大大增加,這有效避免了以往此地水土流失的情況。

既能保持水土、綠化環(huán)境,又能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乘著“退耕還林”的春風,刺梨從“野孩子”變成了農戶的“掌中寶”。

(記者 郎朗)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