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守護“舌尖上的幸!保▋A聽·關注糧食安全)

2022-05-10 10:12:25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fā),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各地踐行大食物觀,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yè)要食物,多途徑開發(fā)食物資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山里的野生菌,護得好、賣得俏;海里的水產品,養(yǎng)得好、種類多;田里的稻與蝦,同生長、產出豐……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人們的食物結構正在發(fā)生改變。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是樹立大食物觀、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

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都能產出舌尖上的食物。各地多途徑開發(fā)食物資源,在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林牧漁等,食物供給更多元,居民餐桌越來越精彩。

順應消費需求,林下產業(yè)做大做強

涼拌沙松尖、苜蓿花炒蛋、蕨菜燉土雞……一桌豐盛的菜肴,食材取自附近的山林。云南省昆明市宜良縣狗街鎮(zhèn)小哨社區(qū)村民曹福華開辦了一家農家樂,“到6月份,游客就能吃上菌子餐了!”他口中的菌子,是干巴菌、牛肝菌、青頭菌等云南產出的野生菌。

小哨社區(qū)擁有1.5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72.8%。茂密的森林孕育了豐富的林下資源,野生菌就是其中之一。干巴菌,是小哨社區(qū)盛產的野生菌里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種。

為更好發(fā)揮干巴菌的經濟價值,當地推出“包山拾菌”的集體經濟運營模式,將出產野生菌的林地資源按照野生菌產量,以分片競包的方式,承包給村民統一管理、采摘、銷售!鞍绞熬庇行г黾恿司矗欣诒U弦吧焚|。“社區(qū)參與承包的有50多戶,去年平均每人分紅收益近4000元!毙∩谏鐓^(qū)黨總支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李海彬說。

“包山拾菌”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有幫助。曹福華承包了一片菌山,占地700多畝,他經常到山上為林地澆水,增加林子濕度。“只有好林子才能長出好菌子,保護森林就是保護干巴菌,守護生態(tài)就是守住錢袋子!辈芨HA說。

去年,曹福華承包的林子收獲了400多公斤干巴菌。除了銷售到市場,菌子也是自家農家樂餐桌上的主角!7月份就有游客進山采菌子,采完直接在農家樂加工,一天要接待十幾桌客人!

今年,老曹還在林子里養(yǎng)了幾十只雞鴨!半u鴨吃雜草、吃害蟲,糞便能肥土,讓林子長得更好!崩喜苡媱潱乱徊皆偕B(yǎng)些牛羊,集養(yǎng)殖、采摘為一體,充分利用好林下資源。

“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糧庫!敝袊謽I(yè)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說,森林中多種多樣的動物、植物種子、果實或葉子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向森林要食物的潛力巨大。目前,全國以林下種植、養(yǎng)殖、采集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年產值超9000億元。

今年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印發(fā)的《林草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25年)》指出,重點發(fā)展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林下養(yǎng)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引導加工企業(yè)向林下種植養(yǎng)殖集中區(qū)延伸。到2025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總面積達6.5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穩(wěn)定在1萬億元以上,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800個。

政策配套給力,大海變成“藍色糧倉”

從山林大川到江河湖海,拓展食物來源,眼光還要放得更遠些。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費選擇更加多樣,水產品作為第三大食物蛋白質來源,成為居民飲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越來越多的鮑魚、海參、螃蟹等海洋水產品,豐富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漁船從岸邊開出5海里左右,轟鳴的馬達聲安靜下來。官文生穿上潛水服,背上30多斤重的氧氣瓶,躍入海中。作為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一家海產品公司的潛水員,官文生此行要潛到20米深的海底采捕海參。

“上午出海,下午海參、海膽、海螺等各種海鮮就能發(fā)往市場!惫傥纳f,一個氧氣瓶能支撐25分鐘左右的水下活動,一次能采上100多斤海鮮。

舟楫為馬,耕海牧漁,海洋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重要的食物資源寶庫。調查顯示,海洋中可供食用的魚、蝦、貝、藻及其他動物不下幾千種;在全世界水產品中,有85%以上產于海洋。

靠海吃海,如何耕好“海上良田”?近年來,長?h積極推動漁業(yè)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以發(fā)展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為契機,全力打造海上“藍色糧倉”。自2016年以來,長?h獲批10多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qū),成為發(fā)展海洋漁業(yè)的有力支撐。

政策給力,項目支持,長海縣興國金茂海產品有限公司加大投資力度,向海洋投入更多真金白銀。公司總經理王立新介紹,目前,1萬畝海洋牧場海域內累計投放了6000多塊人工魚礁和50萬立方米的石料礁。

“海底的人工魚礁是各種海洋生物棲息的‘房子’,吸引各種藻類、魚蝦蟹聚集!蓖趿⑿抡f,“海洋牧場加快建設,水下各類生物明顯增多了。”

“海洋牧場基礎設施為海洋生物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棲息場所。近年來,在長?h的海洋牧場示范區(qū)內,海洋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經濟品種產量提高20%以上。”長?h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任強說。

科技賦能產出,稻田套養(yǎng)一田多收

“現在是小龍蝦上市的季節(jié),我們的標準化蝦稻田每天至少要產100斤小龍蝦。”在湖北省潛江市龍居灣蝦稻共生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史翠珍一邊從水中提溜出捕蝦網一邊說。

在潛江的標準化蝦稻田里,各種設施設備各顯身手,成為農民的好幫手。在蝦稻田邊,史翠珍找到一個冒出頭的水管,抽取最上面的一節(jié),田里的水便往里面灌了進去,從田埂外的另一個出口流入水渠!斑@些水管一節(jié)一節(jié)地埋在溝里,是用來控制水位的!笔反湔湔f,水的深淺影響小龍蝦繁衍速度和個頭大小,這樣的設計,既能精確控制蝦稻田的水位,又能將水田里多余的水排出去,方便種植水稻。

潛江市建設標準化蝦稻田是從2011年開始的。在那之前,養(yǎng)殖小龍蝦大多是人放天養(yǎng),掙錢的農戶并不多。

如何改變這個局面,讓農田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供優(yōu)質的食物?當地積極探索蝦稻田的建設。沿著田埂挖出深一米左右的環(huán)形蝦溝,種水稻時將農田水位降低,幼苗期和個頭小的小龍蝦就會跑到深水區(qū)的蝦溝生長;待秧苗長結實了,再提高農田水位,溝里的小龍蝦自然又跑回稻田,實現種植養(yǎng)蝦兩不誤。為鼓勵創(chuàng)新,市里還為改造水田的農戶提供每畝40元的補助,標準化蝦稻田建設加速推進。目前,潛江市共建成蝦稻共作基地85萬畝,其中高標準萬畝基地13個、千畝基地70個。

“一水兩用,一田多收!實施蝦稻共作,每畝可年產水稻1500斤左右、小龍蝦400斤左右,純收入超過3000元!睗摻旋埼r產業(yè)發(fā)展中心主任劉挺介紹,為保證小龍蝦的成活率,潛江市為標準化蝦稻田裝上了更先進的設備。

“現在的蝦稻田里,水質、水溫、溶氧量等設備實時監(jiān)測,數據傳輸到合作社的后臺中心,如有異常,技術人員會立即到田里解決問題!眲⑼φf。

稻漁綜合種養(yǎng)帶動水產養(yǎng)殖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大量適銷對路的生態(tài)優(yōu)質水產品。據了解,我國稻蝦種養(yǎng)主產區(qū)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笆濉蹦,稻蝦種養(yǎng)面積和水產品產量分別為1892萬畝、206.23萬噸,分別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yǎng)面積和水產品產量的49.22%、63.38%。

記者 常 欽 葉傳增 胡婧怡 吳 君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