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從警29年,他悉心照顧8戶困難家庭,為3位老人養(yǎng)老送終

2022-10-29 11:09:17 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編輯:李進   

全國“最美退役軍人”龐欣——

一顆“石榴籽”的初心

■趙健 馬永紅

圖①:龐欣走訪當?shù)厝罕。圖②:龐欣為困難群眾送去生活用品。圖③:龐欣近影。受訪者供圖 制圖:扈 碩

鳴笛聲響起,列車漸漸慢了下來。9月底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依舊熱氣騰騰。遠處的火焰山仿佛一個好客的邊關漢子,熱情迎接著風塵仆仆的人們。

車廂里也熱鬧起來。嘈雜聲中,鄯善縣公安局經(jīng)濟犯罪偵查大隊教導員龐欣,小心攙扶著身邊腿腳不便的維吾爾族老人,“阿姨,不著急,一會兒我?guī)湍眯欣睢?rdquo;

龐欣剛從北京載譽而歸。在前不久舉行的2022年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發(fā)布儀式上,龐欣面對鏡頭吐露心聲:“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一名人民警察,我會竭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以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為宗旨,盡己所能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新疆各民族同胞特別團結(jié)。在部隊時,我們和少數(shù)民族官兵在工作訓練中互幫互助,比親兄弟還親!”龐欣告訴筆者,退役后在新疆工作這些年,他看到各族群眾的熱情好客、善良淳樸,更覺得自己要當一顆“石榴籽”,緊緊地與各族群眾“抱在一起”。

“優(yōu)秀士兵”的責任

“起初,家里是不愿意我去當兵的。”談起軍旅經(jīng)歷,龐欣的這句開場白,讓筆者有些意外。

70多年前,龐欣的4個舅舅相繼奔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大舅、二舅為國捐軀,三舅、四舅先后負傷。龐欣幼年時,身為軍醫(yī)的父親跟隨部隊移防到新疆。從此,一家人分隔兩地,一分就是十幾年。

“因為舅舅們的犧牲奉獻,也因為這些年對母親和我的虧欠,父親舍不得我去當兵。”

然而,父親的“舍不得”,并沒有擋住龐欣對軍營的向往。舅舅們奮戰(zhàn)沙場的戰(zhàn)斗故事、父親扎根邊疆的歲歲年年,早已在他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大家都不當兵,誰來保家衛(wèi)國?”

1989年,18歲的龐欣說服家人,離開家鄉(xiāng)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入伍來到新疆烏魯木齊。當綠皮火車外的景色由黃土地變?yōu)楦瓯跒K于來到夢寐以求的部隊。在武警新疆總隊某中隊服役期間,龐欣不怕苦累努力訓練,沒多久就在戰(zhàn)友中脫穎而出,入伍第一年被評為“優(yōu)秀士兵”。

不久后,連隊組織的一次“優(yōu)秀士兵日”活動,龐欣記憶猶新。

“參加那次活動的都是連隊里立功受獎的官兵。”志得意滿的龐欣本以為自己將佩戴大紅花接受戰(zhàn)友們的祝賀,沒想到指導員把他們帶到營區(qū)附近一個老舊家屬院。原來,“優(yōu)秀士兵日”的活動主題,是參加社區(qū)義務勞動。

想起出發(fā)前戰(zhàn)友們羨慕的眼神,龐欣有些泄氣。“‘優(yōu)秀士兵’可不是一個稱號那么簡單,它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責任。”指導員看出龐欣的心思,走到他面前說道。思忖著指導員的話,龐欣拿起抹布,默默向戰(zhàn)友們跑去。

半天的義務勞動,換來“一身灰”,贏得的是社區(qū)居民的夸贊。當扎著鮮艷頭巾的維吾爾族大媽送來解渴的開水、戴著小白帽的回族老大爺遞上擦汗的毛巾,官兵們個個露出“大白牙”,龐欣也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起來。

回連隊的路上,龐欣再次想起指導員的話。與戰(zhàn)友們放聲唱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的內(nèi)心更加敞亮:“優(yōu)秀士兵,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責任。”

“警察爸爸”的付出

1993年退役后,龐欣放棄回家鄉(xiāng)安置的機會,來到吐魯番市鄯善縣公安局,成為一名人民警察。

1999年底,龐欣從當?shù)孛襟w一檔名為“民族團結(jié)一家親”的節(jié)目中得知,鄯善縣東巴扎回族鄉(xiāng)的馬香、馬星姐弟,父母先后去世,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因為家境困難,姐弟倆面臨輟學的困境。

節(jié)目中,姐弟倆對讀書的渴望觸動了龐欣的心。他與同是基層民警的妻子商量,決定每月省出一部分工資,供姐弟倆讀書。

很快,馬香和馬星就讀的學校收到2張署名為“一名警察”的匯款單。學校老師李燕回憶,起初他們以為是某位警察的一次愛心之舉,沒想到之后的每個月,“一名警察”的匯款單都如期而至。對這位“神秘”的警察,師生們充滿崇敬與好奇。

6年后的一天,龐欣像往常一樣到郵局辦理匯款業(yè)務。接過他填寫的匯款單,受學校委托尋找“一名警察”的郵局工作人員興奮不已:“您是一直資助馬香、馬星的警察同志,我們終于找到您啦!”

龐欣義務助學的善舉,就此“曝光”。此后,不喜張揚的龐欣一邊叮囑學校“幫他保密”,一邊繼續(xù)資助姐弟倆讀書。工作之余,他常常抽出時間到姐弟倆家中,輔導他們學習。

“第一次見到‘警察爸爸’時,我讀小學4年級。”如今在一家大型企業(yè)擔任維修技師的馬星告訴筆者,“警察爸爸”,是他和姐姐在多年尋找中,早已為龐欣取好的“名字”。

姐弟倆不知道的是,這些年,他們的“警察爸爸”還以同樣的方式,資助過許多與他倆境遇相似的同齡人。1個月、2個月,1年、2年……一張張匯款單“飛”到52名各族孤兒和困難學生手中,為他們送去人世間的溫暖。

“為什么幫助了那么多孩子,卻不留下自己的名字?”筆者不禁問道。

“如果做了一點點好事就到處宣揚,那就失去所謂‘付出’的意義。”龐欣的回答,淡然而堅定。

多年前,龐欣曾因公負傷,需要長年服藥。長期資助困難學生,有時也讓他力不從心,“有好些年,每月給孩子們寄完錢,我就變成了‘月光族’。”盡管如此,他仍在妻子的支持下堅持捐資助學,守護一個個困難家庭,托起孩子們的明天,“我們的日子雖不寬裕,內(nèi)心卻很富足。”

“巴特爾”的承諾

進入9月,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維吾爾族大嬸熱西旦木·買提尼亞孜像往年一樣,特意到自家大棚采摘了一大筐葡萄,準備給“巴特爾”送去。

龐欣是蒙古族,被他幫助過的人們總是熱情地叫他“巴特爾”。在蒙古語里,“巴特爾”是英雄、好漢的意思。

熱西旦木與龐欣結(jié)識于2004年。當時,龐欣剛剛調(diào)到鄯善縣雙水磨派出所,第一次入戶走訪就來到熱西旦木家。

“那時,我丈夫因車禍去世沒幾年,兩個女兒年齡還小,大女兒還患有聽力障礙,日子真不知該如何過下去。”熱西旦木回憶,到她家走訪那天,從墻體斑駁的土坯房到簡陋的羊圈,龐欣里里外外轉(zhuǎn)了好幾圈。詳細了解熱西旦木一家的情況后,龐欣不僅當即承諾資助她的兩個女兒讀書,回到單位還特意與縣殘聯(lián)聯(lián)系,為她的大女兒配備了助聽器。

這些年,龐欣幾次調(diào)動工作,但始終關心著熱西旦木一家的生活。2007年,聽說當?shù)卦谵r(nóng)村開展土地承包制改革,還出臺一系列惠民措施,龐欣一下子就想到?jīng)]有穩(wěn)定收入的熱西旦木一家。在他的幫助下,熱西旦木一家承包了5畝“連片兒、離家近”的葡萄地。如今,她們的日子如掛滿枝頭的葡萄一樣甜美。

前往北京參加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發(fā)布儀式錄制的前一天,龐欣買了一些肉和菜,專程來到他的漢族“媽媽”袁義珍家中。這天,是袁義珍的生日。老人在電話中說,想吃龐欣做的“拉條子”。

十幾年前,龐欣偶然從在社區(qū)工作的戰(zhàn)友口中得知,袁義珍獨自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兒和年邁的老母親,日子很艱難。特意前去看望的龐欣,不住地安慰老人:“袁媽媽,您放心,從今往后,您的事就是我的事。”

搬進新房、領取低保金……這些年,龐欣答應幫助袁義珍的事,一件都沒落下。每逢傳統(tǒng)節(jié)日,他還不忘買上米面羊肉看望“袁媽媽”,而偶爾與自己的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卻“好像過年一樣”。

從警29年來,龐欣先后悉心照顧8戶維吾爾族、回族、漢族的困難老人家庭,為3位老人養(yǎng)老送終。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