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脈動上海,“秒懂”中國

2023-03-20 09:12:25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雙   

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國,就像一個健康的有機體,有著強勁的心臟、通暢的動脈和豐富的毛細血管。上海,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窗口。新時代新征程,上海提出要勇當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要素流動如同脈動,而上海的脈動折射著中國的脈搏。每一秒鐘,上海會發(fā)生怎樣的脈動?而這樣的脈動,能否讓你“秒懂”中國?

  空中俯瞰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3月3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方喆 攝

一秒鐘的“含金量”

根據最新統(tǒng)計數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銀行間市場平均1秒交易量超1億元。

  這是位于上海外灘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大樓外景。新華社發(fā)

受權發(fā)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yè)拆放利率等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服務來自全球的4300多家金融機構,39000多項資產管理產品,涵蓋1000多家境外機構,已經成為服務遍及六大洲、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重要平臺。2022年銀行間市場成交額突破2100萬億元,在上海金融要素市場的份額穩(wěn)定在70%左右。

  這是位于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qū)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外景。新華社發(fā)

數字背后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不斷成長。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全、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金融產品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數據顯示,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超過1700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占比達30%左右,包括“上海金”“上海油”“上海膠”等一系列“上海價格”出現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

開放一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底色,近年來隨著試點的加速推進,上海金融開放蹄疾步穩(wěn),國際交流合作持續(xù)深化,“首批”“首家”不斷集聚。僅在資管領域,已有超50家國際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匯聚陸家嘴金融城,成為這些機構參與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zhí)行理事屠光紹看來,經過近30年的發(fā)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經走過兩個階段,圓滿完成1992年作為國家戰(zhàn)略提出的1.0版本和2009年國務院19號文件2.0版本的戰(zhàn)略部署,如今已進入3.0階段,高水平開放將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3.0版本的核心動力。

  3月13日,乘客在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徐家匯站內行走。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丁汀 攝

一秒鐘的“活力值”

穿城而過的地鐵是城市“活力值”的標志。在上海,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每秒有約340人搭乘地鐵,非高峰時段平均每秒也有約100人搭乘地鐵。

被視為城市“第二空間”的上海地鐵,已經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增強經濟活力、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上海地鐵運營線路達20條,全網絡運營里程831公里,網絡規(guī)模領跑全球。上海地鐵正在用上海速度和上海質量為城市發(fā)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生機與活力同樣來自于綠色和低碳。2023年,上海計劃新建各類綠地1000公頃以上,相當于平均每秒鐘新增0.317平方米。

  2023年元旦,上海首批開工建設的環(huán)城生態(tài)公園建成開放。圖為位于上海市寶山區(qū)外環(huán)線旁的豐翔智秀公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翔 攝

用好“邊角料”建“口袋公園”,見縫插綠;外環(huán)線上,環(huán)城綠帶內外分別連接楔形綠地和生態(tài)間隔帶,向環(huán)城公園帶躍升;進一步擴展公共生態(tài)空間,用綠道網絡通江達海……經過幾十年發(fā)展,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一雙鞋”跨越式增加到“一間房”,超過了東京、大阪等都市。

“十四五”末,上海將實現出門5到10分鐘有綠,騎車15分鐘有景,車行30分鐘有大型公園,給市民游客帶來“生態(tài)綠洲處處有,公園城市任你游”的體驗。

生機與活力不僅來自于線下流動,還來自于線上“奔跑”。“奔跑”的是數據,便利的是民生。

  2月10日,市民在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辦證大廳等待辦理證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方喆 攝

在上海,“讓企業(yè)和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簡單”不是一句口號。線上材料系統(tǒng)預填、AI預審、自動調取證照,聯(lián)通長三角多城底層數據……隨著改革持續(xù)推進,“隨申辦”App不僅越來越智能,而且越來越有溫度。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一網通辦”平臺接入政府服務事項3600個,已歸集電子證照合計1.87億張,總服務人次超過567.9億,累計辦件超3.07億件。

據統(tǒng)計,平均每秒鐘,上海“隨申辦”App服務200人次,“隨申辦”App月活躍用戶數突破2000萬。

  元宵節(jié)前,上海豫園人潮涌動,熱鬧非凡(2月3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劉穎 攝

一秒鐘的“熱度表”

開門迎客,暢游“魔都”,今年新春上海旅游迎來“開門紅”。據統(tǒng)計,春節(jié)假期7天里,上海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66.40億元,平均每秒鐘約17人次游客在上海體驗“魔都”精彩,展覽和演出等文化活動撐起假日旅游“半邊天”。

上海一直是全國最活躍的旅游客源地和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年以來,世紀公園周末接待游客量創(chuàng)十年新高;多家商旅酒店出租率超過90%;赴泰國、阿聯(lián)酋等地的出境游團隊陸續(xù)出發(fā),國際口岸人來人往,出入境旅游呈現“暖春”氣象。

  人們在以櫻花為特色的顧村公園拍照游玩(3月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翔 攝

在旅游、消費領域,一站式多層次的服務、豐富的產品供給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提升了市場熱度。

2022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4萬億元,繼續(xù)保持全國城市首位,新增首店1073家,數量和質量繼續(xù)保持國內城市領先地位。

今年,上海將持續(xù)發(fā)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精心組織“五五購物節(jié)”,持續(xù)擴大全球新品首發(fā)季,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挖掘壯大首發(fā)經濟、品牌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集聚全球消費資源,創(chuàng)新消費場景,實現“全球購、零時差”。

市場“熱度”提升經濟“密度”。上海恒隆廣場連續(xù)兩年稅收超百億元,據2023年最新統(tǒng)計數據,這里每秒鐘產生稅收近400元。

  圖為上海恒隆廣場(2022年10月攝)。新華社發(fā)

這幢位于靜安區(qū)總建筑面積超27萬平方米的大樓,是各路人才和資金資源的集聚地。“上下樓”變“上下游”,樓宇經濟形成“內生良性循環(huán)”。從商貿龍頭企業(yè)開始,越來越多的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入駐恒隆廣場,讓樓宇成為垂直的“產業(yè)聯(lián)盟”。

一張張“魔都”圖景,一幀幀發(fā)展畫面。流動的數據,可以讓你“秒懂”上海高質量發(fā)展路徑,“秒懂”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

記者王永前、楊金志、賈遠琨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