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站
全國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xomn.cn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古人也有“飛天夢”!他們用風箏演繹宇宙級浪漫

2024-04-05 08:19:1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田雙   

清明時節(jié)東風勁吹,踏青的同時,也適合放風箏。風箏,古時也稱“紙鳶”,清代詩人高鼎曾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風箏是中國的古老發(fā)明,最早的風箏誕生于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從隋唐開始,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據考證,世界上最早的木鳶風箏就是由魯班在濰坊境內青州西南魯山腳下成功放飛。因此山東濰坊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風箏的重要發(fā)祥地。

春天放風箏,在我國是一項已經延續(xù)了2000多年的習俗。每年春季,在風箏之鄉(xiāng)山東濰坊,各式各樣的風箏飛滿天空。據說在濰坊,什么都能做成風箏飛上藍天,有民間故事、卡通形象、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非遺傳承人制作五龍沙燕風箏

75歲的濰坊風箏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效東,正在為今年即將舉辦的第41屆風箏會精心制作一件五龍沙燕風箏。從40年前為第一屆風箏會扎制參賽風箏至今,張效東每年都會帶作品參賽。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風箏匠人 張效東:沙燕兒我就說是春天來臨的信息,所以我就用燕子做它的整體,五龍就是代表著各民族團結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各行各業(yè)龍騰虎躍。

沙燕風箏上的五條龍被繪制得栩栩如生,是張效東用中國工筆畫的技法一筆一筆親手畫成。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也是張效東一輩子最喜歡的風箏形象。從8歲就跟著爺爺學做風箏的張效東,永遠也忘不了自己童年時親手放飛的第一只龍頭蜈蚣風箏。

風箏寄托古人遨游長空的

飛天夢想

風箏之所以能飛上藍天,得益于中國古代發(fā)明家對空氣動力學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從被發(fā)明那天起,風箏就寄托了古人遨游長空的飛天夢想。

據史書記載,500多年前,明朝有一個叫萬戶的人,用座椅捆綁了47只火箭,點燃當作動力,身上綁著兩只大風箏,試圖飛向天空。萬戶為實現(xiàn)夢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在20世紀70年代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huán)形山永久命名為“萬戶山”,以此紀念這位用生命搏擊天空的中國英雄。

只有一張A4紙大小的飛鷹風箏,被視為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是由現(xiàn)代濰坊風箏匠人復制的魯班木鳶風箏,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在2016年9月搭乘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往太空,在太空飛行了66天,距地球平均是393公里,創(chuàng)造了風箏高飛的最新世界紀錄。

風箏在發(fā)明之初,多用于軍事和科技領域。到唐宋時期,隨著造紙業(yè)的發(fā)達,人們開始用紙裱糊繪制風箏,廉價的紙鳶成了平民百姓也能消費的娛樂工具。在春日和風中放飛風箏,成了中國獨有的清明節(jié)俗;制作風箏的手藝也世代傳承,不斷推陳出新。

扎制、繪畫、裱糊、放飛——被稱為風箏四藝,是制作一只風箏最基本的四道工序。而如今,竹木雕刻、機械制造、焰火燃放等各種手工藝也融入風箏的制作當中,結合了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元素的風箏在天空中格外吸引人們的眼球。

( 記者 宋海蕊 濰坊臺)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