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瑞士《新蘇黎世報》日前刊發(fā)評論文章指出,假如每個國家都只為本國生產產品,那么全球貿易也就無從談起。該報認為,西方圍繞中國“產能過剩”的抱怨實際上是虛偽與短視的。
《新蘇黎世報》是瑞士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也是德語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之一。該報首席經濟學家彼得·費舍爾4月19日在題為《中國的“產能過剩”:西方的抱怨是虛偽且短視的》的評論文章中列舉了歐洲和美國當前在電動汽車等領域拋出的“中國產能過剩論”。
對此,彼得·費舍爾在文中連發(fā)多問:“究竟什么叫‘產能過剩’?西方國家向亞洲出口產品,是否也算是一種產能過剩?假如每個國家都只為本國市場生產產品,那么全球貿易又從何談起?”
針對所謂中國企業(yè)通過補貼獲得優(yōu)勢的論調,彼得·費舍爾指出,這一指責是相當虛偽的。他援引瑞士圣加倫大學全球貿易預警數(shù)據(jù)庫(GTA)和“新工業(yè)政策觀察”數(shù)據(jù)表明,美國對于相關商品的補貼力度遠大于歐盟國家,而中國的補貼程度則遠遠無法與美歐相比。
彼得·費舍爾強調,如果西方能夠購買到價格適宜的光伏產品、風能產品,或者如果來自中國的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電動汽車能夠促使歐洲制造商加快創(chuàng)新步伐,這都將是消費者樂于見到的。他特別指出,全球正在努力推進的脫碳目標將是耗資巨大的進程,“中國可以幫助降低這一成本。”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