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看歷史,江蘇是擁有大運河沿線遺產(chǎn)資源最多的省份,包括世界文化遺產(chǎn)要素28個、遺產(chǎn)河段長度325公里,均占全線三分之一。
看擔當,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牽頭省份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重點建設區(qū),江蘇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把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系統(tǒng)謀劃,整體推進,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
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之際,“水韻江蘇”全媒體平臺推出《水龍吟·大運河江蘇段》短視頻,特邀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燦銘為片頭題字。正片集結大運河江蘇段“朋友圈”10項文旅資源,從白蛇傳說、惠山泥人、宋錦織造技藝等非遺項目,到寒山寺、揚州園林等知名景區(qū),“詩和遠方”于此相會。古風原創(chuàng)歌曲由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國家二級演員蔡婧、昆劇院“昆五代”小生宋博凡聯(lián)袂演繹,其唱詞套用傳統(tǒng)詞牌“水龍吟”。視覺畫面則將微觀置景和實景畫面相融合,生動呈現(xiàn)大運河文化的“致廣大而盡精微”。
白蛇傳傳奇故事,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0年前的今天,由揚州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夢圓多哈。其中,揚州境內(nèi)6段河道和10個遺產(chǎn)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數(shù)量居全國運河城市之首。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千多年前,張若虛看著運河的波瀾,寫下這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大運河是這樣一條詩詞之河、文化之河。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鐘聲也響徹千載,回蕩在后人的心頭。
墻里秋千墻外道,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曾沿著運河長江之水,十余次來往江蘇,見證了運河文脈的源遠流長。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的古典園林,是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桃花源”。
“吳城邗,溝通江淮。” 揚州,一座與運河同齡的城市。2011年,揚州毛筆制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2年“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涉及15個省(區(qū)、市)的44個國家級項目,其中3個項目來自江蘇,分別是蘇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藝、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藝、揚州富春茶點制作技藝。
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五年的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成為傳播運河文化、展示運河帶來美好生活的品牌載體。運博會吉祥物“團團”“和和”,采用無錫惠山泥人技藝制作而成,展現(xiàn)了獨具魅力的非遺特色。
作為黃金水道的大運河,見證了千百年來物資的交流、人員的交往和文化的交融。“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的絲綢重鎮(zhèn)姑蘇城,從華美堅柔的宋錦,到渾樸高雅的緙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桑蠶絲織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09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錦繡絲韻,澤被萬方。
揚州漆器,是運河文化南北兼容的一個象征。它既有南派漆器的精致技藝,又有北派漆器的雄渾博大,早在唐代就被作為貢品沿著運河送往長安,鑒真東渡日本時也帶去了揚州的漆器髹飾技藝。
水韻悠悠,龍行千里,吟詠不絕。運載千秋今更好,錦帆明日向天涯。2021年6月,江蘇13個設區(qū)市全部納入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體系,標志著江蘇成為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帶全覆蓋省份。三年來,打造了多個“唯一”和“第一”。未來,魚躍龍騰,天門碧波。我們將持續(xù)高位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打造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江蘇標識。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