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wǎng)站
全國數(shù)字出版轉(zhuǎn)型示范單位
xomn.cn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寧波市中心竟還藏著一處大運河遺址,這座古堰的故事你聽過嗎?

2024-06-30 08:52:19 來源:新江北   編輯:楊蕊   

千年水利史,一方壓賽堰。

壓賽堰是大運河極其重要的一段,也是江北離主城區(qū)最近的大運河遺存之一。

歷經(jīng)千年的時光,姚江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因為水利原因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因為城市化的改造而永遠地消失了。

唯獨壓賽堰,因為姚江大閘的興建而得以保存下來,被列入第七批國保單位。

日前,記者跟著壓賽村原村黨支部書記楊寶林的腳步,終于探尋到了這處遺址。

微信圖片_20231103171117.jpg

壓賽堰遺址。

壓賽堰.png

在農(nóng)耕時代,寧波平原以水稻種植為主,但寧波近海,地勢低平,咸潮要順著江河上溯,水稻不耐咸鹵,天旱時咸水倒灌,農(nóng)作絕收,所以必須將咸潮擋在用于灌溉的水網(wǎng)之外。為達到阻咸蓄淡的目的,寧波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城鄉(xiāng)空間格局。

而這其中,壓賽堰無疑是重要的一環(huán)。

微信圖片_20231103171127.jpg

水域通往鎮(zhèn)海。

壓賽堰所處的姚江通海,因潮起潮落海水時常侵襲內(nèi)地,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每年汛期至?xí)r,四明山水經(jīng)姚江自西奔東,直瀉姚江東端拐彎處,時有沖擊村落之患,人們?yōu)榱朔阑挤老蹋呖褂?/p>

《江北地名敘談》中寫道,這道堰(壓賽堰)所處位置險要,非同一般,必要壓制結(jié)實,勝過姚江水位高度,才能抵御海水侵入,防止汛期江水沖擊,故取名叫壓賽堰。

根據(jù)史料記載,壓賽堰始建于宋代,其主要作用為拒咸蓄淡保豐收。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1522年-1795年)的舊志載為壓賽塔堰,清中后期至新中國成立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

壓賽堰2.png

壓賽堰,先有堰,后有村,村以堰名,名壓賽村。

楊寶林自小生活在壓賽村里,1959年,姚江大閘建成后,阻擋了咸潮,壓賽堰便失去了原先拒咸蓄淡的作用。“但自打記事起,壓賽堰就在那,那時的壓賽堰雖然不如從前熱鬧,但依然通航船,船從壩上過。”楊寶林說。

有堰自然有守堰人。楊寶林還清楚地記得這堰的最后一位守堰人——包忠亮。“小包,從他爺爺起就住在這堰旁邊。”楊寶林指著一間荒廢的屋子說道,“后來這里不讓住人了,他就搬走了,也就失去了聯(lián)系。”

微信圖片_20231103171120.jpg

守堰人曾住在堰邊。

記者翻閱其他資料后,也找到了“最后一位守堰人”的故事。“包忠亮是壓賽堰最后一位守堰人,在他心里,‘守堰人’不僅僅是一個職業(yè),更是一份令代代守堰人自傲的責(zé)任。但自90年代后過駁船只減少,船閘也放下鐵板,用于阻遏水流。壓賽堰從此失去了過駁的作用,也就斷了守堰人的收入。”

想來,包忠亮守著的,不僅僅是一個堰,更是百余年間壓賽村人和壓賽堰不可斷絕的羈絆。

壓賽堰3.png

壓賽堰的舊址并不好找,如果不是在當?shù)厝说膸ьI(lǐng)下,怕是怎么也找不到。

得以保存下來的壓賽堰由三個單體組成:南端是單孔的“郭公碶”,名字系民國二十年(1932年)重修時在碶石上刻就;中間是“船閘”,其過船壩壩體兩側(cè)仍遺有絞索亭石柱,其上有清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時的題刻,其北側(cè)有絞盤軸插孔,是以絞盤牽引過船只的遺跡;北端為重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五眼碶”,系石砌五孔水閘。

微信圖片_20231103171131.jpg

郭公碶。

楊寶林說,堰旁原有兩個涼亭。但如今只剩下幾根柱子,原本刻在亭柱上的文字也在風(fēng)雨的磨礪下識別不出來了。

到了上個世紀末,過駁船只減少,缺少經(jīng)濟來源和有效的人工維護,過駁的船閘里就放下鐵板,以阻遏水流。這一放,就再也不曾抬起,直至今日這里成了釣魚人的樂園。“每天下午,我都會來附近釣魚,最近因為天氣原因,魚兒少了很多。”楊寶林向記者嘮起了家常。

微信圖片_20231103171139.jpg

今成為釣魚人的樂園。

壓賽堰規(guī)模之大,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姚江沿岸并不多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古樹林蔭之下的壓賽堰必將迎來新生,成為姚江沿岸一處不可復(fù)制的風(fēng)景。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