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zhèn)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指出:把傳統(tǒng)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xiāng)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tǒng)村落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形載體。荔枝新聞推出系列人文紀錄片《曖曖遠人村》,聚焦傳統(tǒng)村落的傳承與守望,觸摸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聆聽傳統(tǒng)村落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蓬勃律動。
“東梓關在富春江的東岸,錢塘江到富陽而一折,自此以上,為富春江,已經將東西的江流變成了南北的向道。輪船在途中停了一二處,就到了東梓關的埠頭。”
這是郁達夫的小說《東梓關》中的一段文字。1932年,郁達夫從家鄉(xiāng)富陽坐船到東梓關養(yǎng)病,并寫下小說《東梓關》。此后,這座古老的村落便因這一同名小說而聞名。
東梓關擁有1500多年歷史,曾一度興盛繁華,也曾一度沉寂落寞。如今,這里又因“新杭派民居”爆火出圈,收獲無數關注。
網紅民居為小小的村落引燃新的活力,也成為人們了解這座傳統(tǒng)村落的窗口。在新居與古建之間穿梭,一步步走入粉墻黛瓦深處,仿佛入畫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亦是入夢千古名畫《富春山居圖》中的詩意棲居。
東梓關村面臨富春江
山水之間 千年古村底蘊深厚
“感覺就是我夢中的水墨江南。”這是斫琴師孫長江對東梓關的第一印象。他打小在陜西長大,機緣巧合愛上傳統(tǒng)古琴,一路南下來到浙江,學琴傳藝。第一眼見到東梓關,便被深深吸引,定居下來。
東梓關面臨富春江,和桐洲島隔江而望。看到此景的孫長江認為這里就是一把天地造化的好琴。“是‘桐洲為面,東梓為底,中有富春流水’的自然之琴。”這一發(fā)現讓孫長江認定了自己和東梓關的緣分,他也更樂于站在江邊遠眺,讓靈魂得到凈化。“煙波浩渺,遠山含黛,這種觸動是非常強烈的。”
東梓關和桐洲島隔江而望
同樣被富春山水吸引的還有金雪偉。2019年,他將自己的工作室落地東梓關。“這就是我要找的《富春山居圖》中的村落。”
2018年,金雪偉在富春江沿線走訪了將近100公里。在探尋了沿江的許多古村之后,他還是最喜歡享有“富春江畔第一村”美譽的東梓關,這里最令他沉醉的是在清晨或傍晚,當江面生起朦朧水汽的時候。“它就是淹沒在富春山水的煙云之中,這在我們的水墨畫表現當中,意境是很深遠的。”
藏于山水之間,這讓東梓關村多了幾分靜謐,更添了靈氣。對于孫長江、金雪偉這樣的“新東梓關人”來說,打動他們的不只是山水帶來的心靈富足,還有這里在漫長歷史中沉淀下的深厚底蘊。
從東梓關遠眺富春山水
據《咸淳·臨安志》記載:“東梓浦,在縣西南五十一里,東入浙江,舊名青草浦。南北朝劉宋時期孫瑤將軍葬于此,墳上梓木枝皆東靡,故以名。”孫瑤是孫權后人,東梓關曾是其后裔的聚居地。后來,孫氏族人遷居富陽龍門。約公元970年,許氏第四代,即許家始遷祖——許彧因母親孫氏愛吃鮮魚,遷居來到東梓關。
許潮明是東梓關村許氏第34世裔孫,熱心的他總是活躍在守護東梓關悠久歷史的第一線。每當村里來了新人,他總會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為大家打開這座古村的千年記憶。“哭江求魚講的就是孝子許彧的故事。有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彧為了生病的母親到江邊捕魚,但怎么也抓不到。在他嚎啕大哭時,江里忽然跳出兩條魚。母親吃了魚之后病也突然好了。”
越石廟
許彧死后被后代當作土地神供在越石廟,孝善之風也隨著他的故事在這里代代相傳,滋養(yǎng)著許氏的枝繁葉茂。如今,許氏已成為東梓關第一大姓。在清朝時,許氏就曾盛極一時。據《富陽縣志》:“家門之盛,為邑中首屈一指”。許家的興盛也是東梓關繁華的縮影。
靠水吃水 江邊碼頭見證繁榮
“西下嚴陵灘,東流第一關。” 東梓關自古是杭徽古道的重要水上關隘、交通樞紐。這里是過富春下錢塘必經之地,也成為富春江上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江邊的碼頭,迎來過往船只與客流,也迎來小村的繁榮。
“靠水吃水。”許潮明這樣總結水運對于東梓關的重要意義。當他站在越石廟前看著江水不息時,仿佛也看到了文字記錄中的繁華場景。“越石廟就位于富春江邊廟凸頭,一邊是官船埠,一邊是廟灣。以前,晚上也有很多船在這些水埠頭停靠。所以夜晚的老街也非常熱鬧。這條街從長塘一直延伸到越石廟這里,有很多商鋪,包括南貨、北貨、理發(fā)店、小旅館、茶館、藥房等等。”
長塘與兩邊的古建筑
時至今日,老街猶在,長塘依舊,曾經的村落核心區(qū)仍然保留著近百幢明清古建筑,許家大院是其中最為氣派的一座,也是郁達夫在此養(yǎng)病時居住的地方。
許家開創(chuàng)“許春和”藥房,帶動東梓關的中醫(yī)藥聞名一時。為郁達夫治好肺病的名醫(yī)許善元就是許家后人,善治疑難雜癥。相傳,方圓百十里的百姓都知曉他的醫(yī)術和為人。他經營“許春和”大藥房時,半施半賣,對窮苦病人甚至從不收診金。
優(yōu)良的醫(yī)德大抵在這時就已經在此深深扎根,東梓關與中醫(yī)的緣分也越結越深。隨著上世紀60年代骨科圣手張紹富選址安雅堂行醫(yī),中醫(yī)骨傷治療成為東梓關的“金名片”。
安雅堂
“醫(yī)院選在東梓關的一個原因就是這里交通非常便利,有碼頭。”提起富陽中醫(yī)骨傷醫(yī)院的過往,張元斌非常熟悉。他是張紹富的孫子,也是“張氏骨傷療法”第六代傳承人,從小聽著爺爺治病救人的故事長大。在張元斌的記憶中,他小時候仍有回鄉(xiāng)需要坐船的經歷。在上世紀60年代,水運更是富春沿線沒有通車地區(qū)所依賴的交通方式。
上世紀60年代的東梓關碼頭(AI還原場景)
熱鬧繁華的碼頭延續(xù)著人來人往的喧鬧,曾經滿載商客的船只似乎變成了骨傷專列。在那時,人們形成了看骨傷就要到富陽東梓關的印象。慕名前來求醫(yī)的骨傷病人源源不斷,甚至有不少病人從東北地區(qū)遠道而來。許潮明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常?吹搅羲薮謇锏牟∪,“推著輪椅的、拄著拐杖的,村子里有很多。”
骨傷恢復需要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痊愈,留在東梓關治病、養(yǎng)病的人便帶動了這里的旅館生意和飯店生意。“以前叫做旅館,現在叫民宿,其實民宿的雛形那時候就開始了。”
古今交融 畫中江南煥發(fā)新生
如今,東梓關的“民宿熱”再度燃起,慕名而來的人們留宿“新杭派民居”,住進了水墨江南。游人往來之中,曾因水運沒落而沉寂的東梓關重又煥發(fā)新的活力。
“一下子就火了。”當許潮明回憶起這批新房剛建成時的情景,萬分感嘆。建成不久,這46戶新杭派民居因酷似吳冠中筆下的水墨江南而迅速走紅。事實上,房屋的設計團隊正是以吳冠中畫中的江南水鄉(xiāng)為靈感,將江南民居中曲線屋頂這一要素作為切入點,提取、解析并加以抽象、重構,用當代語言呈現傳統(tǒng)江南民居的氣質與神韻。
“新杭派民居”
“站在村子前面的那條路上看,遠處的高山連綿起伏和我們杭派民居的屋頂起伏相呼應,這種景象真的非常美。”被這種美景吸引的不僅僅是孫長江,還有紛至沓來的游客、考察團等等。許潮明直言,這給東梓關“帶來了商機”,“民宿、江鮮館慢慢就開起來了,東梓關村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許琦杰正是看到網紅民居帶來的發(fā)展契機,回鄉(xiāng)在富春江邊經營江鮮館。“生意火爆,一直延續(xù)到現在。” 如今,他和家里一起操持的江鮮館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也擁有了許多回頭客。
與此同時,許琦杰發(fā)現村里像自己這樣的年輕人逐漸多了起來。在他回鄉(xiāng)時,就有幾個同樣在外打拼的小兄弟一起回來了。“他們做餐飲的做餐飲,做民宿的做民宿。更多的年輕人看到我們在村里能獲得的經濟收入,也陸續(xù)回來。”
許琦杰來到江邊收魚
“它有了新生的感覺,還是像一個青年一樣在重新發(fā)展。”這是孫長江對村里發(fā)展的直觀感受。作為從外地來到東梓關的年輕人,他在村里開辦古琴工作室,斫琴之余,從事古琴藝術的培訓和推廣,引來一批學員上門。“在這里進行古琴文化的推廣,也是讓更多的人來到東梓關、了解東梓關。”
隨著原住民回歸、新村民到來,東梓關的生機不斷激活,長塘邊的老房子也迎來新的生命力。比如,安雅堂改造為張紹富醫(yī)德館,每年張氏骨傷的傳人們也還會回來義診。
張元斌在安雅堂義診
“這里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把這里丟掉。”和其他張氏骨傷療法的傳人一樣,張元斌也會常常來到安雅堂,汲取將中醫(yī)骨傷文化傳承發(fā)展下去的力量。在這片張氏骨傷療法發(fā)揚光大的土地上,他們也在期待更多可能。“在村口我們現在也新建了一個康養(yǎng)醫(yī)院,未來希望可以帶動東梓關的中醫(yī)藥文化養(yǎng)生旅游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
業(yè)態(tài)的豐富為古村發(fā)展注入了動能,不斷提升著村民們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在孫長江眼里,就如古琴曲《醉漁唱晚》所演繹的一般。“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漁夫江上醉歌的感覺,漁夫只是一個形象,它其實表達的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鄉(xiāng)村振興之后,東梓關村民感受到的其實就是這種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幸福感。”
東梓關的夏日云霞
回歸田園,悠然棲居,這背后是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交融。在東梓關,一邊是近百幢的古建筑,記錄歷史、傳承文化,守護著村落的根與魂;一邊是水墨江南的新民居,詮釋著傳統(tǒng)意蘊的現代表達。新與舊相望呼應,是古村新生的活力,是留得住的鄉(xiāng)愁,也是夢里江南的詩意雋永。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