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wǎng)站
全國數(shù)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xomn.cn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理響中國·鏗鏘有理|黨校公開課】如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2024-12-16 15:10:44 來源:光明網(wǎng)-理論頻道   編輯:楊蕊   

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在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央網(wǎng)信辦網(wǎng)絡傳播局指導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的支持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高端智庫與光明網(wǎng)聯(lián)合推出“理響中國·鏗鏘有理|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暨黨校公開課第十二季”專題視頻。專題視頻堅持問題導向,10位黨校主講嘉賓通過與青年教師和學生對談的形式答疑釋惑、增進共識,用通俗語言、翔實數(shù)據(jù)、鮮活事例,著力把好的改革舉措宣傳好,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人心。

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封麗霞教授解讀“如何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改革”。

【文字實錄】

楊海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2022級博士研究生]:最近我們同學們在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我們在備受鼓舞的同時,也有一些心得體會,想和老師請教交流一下。比如說,我最近剛體驗了蘿卜快跑無人車,我感覺特別新奇。

王世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2022級博士研究生]:對,我也關注到了,在小紅書、抖音上,無人駕駛汽車也引發(fā)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它的違停、占道、和行人發(fā)生碰撞等問題,引發(fā)了熱烈討論。

楊海濤:那我在想,這種無人駕駛汽車它產(chǎn)生的事故應該由哪一方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各種各樣的新興技術變革好像對我們的立法和法律體系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戰(zhàn)。

封麗霞:是的。大家看到了新的科技發(fā)展對法治建設提出來的這樣一個挑戰(zhàn)。新科技的發(fā)展和進步必然會帶來新的社會行為和新的社會關系。像ChatGPT、區(qū)塊鏈、互聯(lián)網(wǎng)等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經(jīng)濟領域,催生了新的就業(yè)形態(tài)、新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在法律領域,實際上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法律空白。

無人駕駛汽車帶來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和便利化,但是也會引發(fā)一系列法律和倫理的難題。那么這些新的問題的解決,就希望新興領域的立法要及時地跟進。立法怎么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立法怎么來契合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怎么來保證法律的發(fā)展與新事物的發(fā)展能夠同步進行?這當然就要求我們對新事物的立法有新的立法觀念和新的立法形式、立法技術。這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專門要求,統(tǒng)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提高立法質量。這也是表明了我們的最高立法機關已經(jīng)開始關注新興事物的立法。

所以我們在立法的思維上,要確立一個“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路。我們要以一種比較包容的立法的態(tài)度來加強治理,給新事物預留一個發(fā)展的空間,給法律的調整也預留下余地。在立法的形式上,我們用一些單行法、試行法、暫行法就比較的科學。

楊海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想請教老師,以后要推進更重大的改革,是不是越要強調它的法律依據(jù)?

封麗霞:改革往前走一步,法治就要跟進一步。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們現(xiàn)在要求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大家回顧這個過程,能夠看出來,我們的法律體系是越來越完善的。立法對改革的這種推進作用,它是從被動到主動。現(xiàn)在我們的改革進入到深化的階段了,進入到攻堅期,而且很多改革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個時候就強調法治的作用。有了法治的保駕護航,我們的改革進程才能夠減少風險,才能夠行穩(wěn)致遠。

當然,怎么來適應改革事業(yè)的要求,我們的法治工作也做出很多的努力。在立法體制方面,這些年以來,我們一直向地方來下放立法權。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城市建設這些方面,地方就可以先行先試,首先去回應改革的需求。202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修改專門增加了兩種立法形式,在浦東新區(qū)、海南自貿(mào)區(qū),賦予他們相當大的立法保留的權力。這也是為這兩個地方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法治保障。

在立法形式方面,現(xiàn)在“小快靈”“小切口”的立法就很受我們改革實踐的需要。在2022年我們專門制定了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這部立法就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它突破了章節(jié)的格式的束縛,打破了過去的宏大敘事的立法的要求,直奔主題,有幾條列幾條,強調法律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時效性。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地方立法的一種非常好的新發(fā)展態(tài)勢。

王世馨:前段時間我看了電影《第二十條》,里面有句話我印象很深:“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剛剛老師也談到了立法領域的改革,那么法治其中的各個領域是如何回應改革需要的呢?

封麗霞:《第二十條》它為什么能夠打動人,就是因為它回歸到人民對法治的感受和需求了。其實我們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各項工作最高的一個價值追求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

那比如說在立法方面,立法是法治建設的首要條件,我們要良法善治。我們看到這些年以來,我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的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最基層的聲音能夠上傳到立法機關,使得我們的法律法規(guī)在制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