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官方網(wǎng)站
全國數(shù)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
xomn.cn
您的位置: 首頁 > 要聞 > 正文

送別黃旭華,再聽一次他的“深潛”人生

2025-02-10 14:28:25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雙   

“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帶著一生的奉獻、無限的赤誠,黃旭華,那個為祖國“深潛”一輩子的人,走了。

  這是黃旭華院士手捧潛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2月8日,黃旭華吊唁儀式在第七一九研究所總體樓二樓大廳設置的靈堂舉行。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自己干出來的。”

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制工程。面對外國的技術封鎖,毛澤東同志誓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國外保密控制極嚴,要從浩瀚無邊的報紙雜志和論文資料中找到有價值的內容,猶如大海撈針。難得找到的,又是零零碎碎,真假難分。

黃旭華要求科技人員隨身帶上“三面鏡子”,用“放大鏡”擴大視野;用“顯微鏡”摸清實質;用“照妖鏡”棄假存真。

  黃旭華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2017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彼時,科研手段和試驗設備不是空白就是待建。哪兒有今日一秒上億次的計算機,只有算盤和計算尺。

幾千噸排水量的核潛艇的重量重心值,牽涉到數(shù)萬臺件的設備、儀器,幾十公里長的管道、電纜和上千噸的鋼材材料。成千上萬的數(shù)據(jù),都是用算盤和計算尺,一個一個算出來,加以集成,再不斷調整配重,每一次調整,都得從頭再來。

沒有現(xiàn)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點;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潛艇幾萬個數(shù)據(jù);為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wěn)性,邊角余料都要過磅稱重……

  黃旭華院士在辦公室查閱資料(2017年12月15日攝)。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當“藍色巨鯨”奔向大海之際,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他更是喜極而泣。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誓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一座荒島和一群隱姓埋名的人徹底改寫了世界核潛艇的歷史——中國核潛艇上馬三年后開工、開工兩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編入海軍進入戰(zhàn)斗序列。

  黃旭華(后排左一)同參與深潛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1988年4月30日攝)。新華社發(fā)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自己干出來的。”

多年之后,黃旭華的云淡風輕,濃縮了所有。

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wèi)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黃旭華在葫蘆島試驗基地(1988年3月4日攝)。新華社發(fā)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當祖國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為數(shù)不多的訪談中,黃旭華的這段話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這一生,時刻準備著為國犧牲。

  黃旭華(右)在觀察某新型核潛艇(1988年4月21日攝)。新華社發(fā)

1988年初,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后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但凡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不嚴,都可能面臨艇毀人亡的結局。

黃旭華決定,親自隨艇下潛!

極限深度,成功了!黃旭華欣然題詩:“花甲癡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癡”,是為了科學;“志”,是為了祖國。

  2019年4月18日,黃旭華走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1926年,黃旭華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的一個小鎮(zhèn),排行老三。他的父母在當?shù)匦嗅t(yī),頗具聲望。

小學畢業(yè)時,全面抗戰(zhàn)拉開了序幕。黃旭華為了求學翻山越嶺,步行整整四天,才找到為了躲避日寇而搬遷的中學。

  上海解放后,“山茶社”社員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合影,前排臥者為黃旭華。新華社發(fā)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我們國家太弱了!”在炮火與動蕩中長大的黃旭華,太渴望祖國的強大。

這個曾經想要學醫(yī)的青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他立下誓言:“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歲月見證。離家投身核潛艇事業(yè)時,黃旭華才三十出頭,再見親人,他已滿頭白發(fā)。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1957年春拍攝的黃旭華;右圖為1986年冬拍攝的黃旭華與母親的合影。新華社發(fā)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么,父親去世我也沒有回去……”

總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兩全,你是怎樣理解的?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黃旭華(左一)在母親一百歲大壽時合影(資料照片,1993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無怨無悔的使命背后,有一生難解的鄉(xiāng)愁,更有超越凡俗的追求。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孝。我雖然沒有遵守‘常;丶铱纯’的諾言,但我恪守了要嚴守工作機密的承諾,我相信總有一天,大家會理解、諒解我的。”

兄弟姐妹中他工資最少、房子最小。他淡淡一笑:“你們有這么好的境況,我祝賀你們,但我絕不眼紅。我還是走我的獨木橋,一生不會動搖。”

  黃旭華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攝)。新華社發(fā)

  黃旭華夫人李世英(右)在為他整理著裝(2014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熊金超 攝

“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

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黃旭華比過去更忙了:他走進大中小學,為孩子們作報告、作科普,宣講科學家精神;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獎金逾2000萬元,設立“黃旭華科技創(chuàng)新獎勵基金”,激勵后繼者開拓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

  這是2019年9月27日拍攝的黃旭華。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各種宣講的照片和視頻資料中,他始終精神抖擻、面帶微笑。即使需要拄著拐杖、坐著輪椅,他也挺直脊背、目光炯炯。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召開紀念大會,慶祝建校120年周年。校友代表黃旭華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中山路小學“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一項名為“黃爺爺,我想對您說”的心里話征集活動,吸引著孩子們的熱情參與。

有孩子這樣寫道:敬愛的黃爺爺,現(xiàn)在我們能夠安享和平,都是有像您一樣“赫赫無名”的奉獻者,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雖然您不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但一直默默為國努力。我要向您學習,以您為榜樣,勇往直前,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

  2025年2月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qū),師生在追思活動現(xiàn)場默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