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xomn.cn)訊 “我們家的‘傳家寶’就是守護好這片烈士墓地,我父親病重在彌留之際交給了我,在我老了以后身體不行了,我就把這個重擔交給我兒子,繼續(xù)把烈士陵園守護下去。”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守墓人”李學成初心不改,默默守護陵園幾十載。
李學成是鳳臺縣丁集鎮(zhèn)郭徐村一名普通村民,他的父親李文傳因為部隊首長臨走前的一句囑托,56年義務(wù)為長眠于鳳臺縣板張集村頭的14位烈士守墓,直到生命的盡頭,父親去世后,他和兒子李杰繼承老父親的遺志,薪火相傳,父傳子、子傳孫,三代人為烈士守墓、護墓72年。
鳳臺縣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長眠著戰(zhàn)爭年代14位革命烈士。除了看護烈士墓地,李學成還主動做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員,逢有祭掃活動,他便向祭掃人講述英雄的事跡,讓后人牢記歷史,繼承革命光榮傳統(tǒng)。不過,今年的情況有些不同,為減少清明期間祭掃活動引發(fā)的人員聚集性感染風險,今年烈士陵園暫停群眾現(xiàn)場祭掃活動。雖然活動取消了,但李學成還是像往年一樣,帶著全家人一起來到陵園,除草培土、擦拭墓碑、給烈士獻花。李學成告訴記者:“雖然沒有人來祭奠了,我要和往常一樣把林園打掃的干干凈凈,把14位烈士墓擦的干干凈凈。”
板張集烈士陵園開始占地面積較小,后來,在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的努力和幫助下,陵園幾經(jīng)擴建,發(fā)展成一個占地12畝,擁有樹木花卉數(shù)萬棵,集路、橋、亭、林、門、碑、雕、館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陵園。當年父親在世時是義務(wù)守墓,早些年李學成也是義務(wù)守墓,現(xiàn)在因為陵園的擴大,他管護陵園也有了點微薄的收入。
李學成的妻子郭玉華動情地說:“他就想著把陵園守好,烈士墓守好,什么都值了,這幾十年他都這樣講。”
父傳子,精心護墓薪火相傳。 李學成說,自己是父親李文傳的二兒子,小時候經(jīng)常圍在父親身邊,聽他講革命故事,從小便耳濡目染,放學或者放假時,都會幫著父親在陵園里撿拾垃圾,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十幾年前父親病重時期,還拉著李學成在烈士墓前留下了一張珍貴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學成珍藏著。父親還告訴李學成,這些烈士們沒有親人,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每年清明節(jié)你要給他們掃掃墓,教育孩子要繼承革命的光榮傳統(tǒng)。
從以前一小塊地方到現(xiàn)在占地12畝,烈士陵園占地面積越來越大,可管理員還是只有李學成一個人,經(jīng)常忙不過來,他就會喊來全家人一起幫忙。小兒子李杰為了接好父親的班,2003年就跟著父親去陵園守墓,如今的李杰也聽從父親的話,走上了三代人相傳的守墓路,到目前為止,一家3代人守墓已經(jīng)超過了70年。2017年,李文傳、 李學成、李杰先后被評為了“安徽好人”和"中國好人“。
情系先烈,奉獻大愛。李學成說:“守墓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我們一家三代以守墓來祭奠烈士,向革命烈士致敬,正是有了他們的奉獻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目前,鳳臺縣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已成為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巧玲 岳榮 李修旋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吳傳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