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題 王恒/漫畫
我國已開展科普教育近20年,但中小學科普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重、考試壓力大,學校不愿在科普教育上花費過多時間。中小學開設的科普教育活動課程基本上是圍繞機器人、航模等展開,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11月26日《人民日報》)
是的,機器人和航模都是“科普教育”,也是孩子所喜歡的。但是,“科普教育”的范疇絕不應該僅僅是“教孩子會玩機器人”,會拆卸,會安裝,會使用,會創(chuàng)新。“科普教育”的范疇應該是更加寬廣的:如何使用藥品是“科普教育”;如何辨別假貨是“科普教育”;如何知道做飯,如何使用做飯的佐料何嘗不是“科普教育”;比如疫情知識的相關內容,更應該成為“科普教育”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向;比如,眼下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偽科學”,課堂上更應該關注。總之,“科普教育”涉獵的范圍應該是更加寬廣的,而不能只是拘泥于“會玩機器人”“會玩航模”這么小的范圍。
因此,有政協(xié)委員建議,必須建立完善的科普教育考核評價機制、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和校外活動安全保障機制。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制定學校科普教育活動細則,構建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學校科普教育活動開展情況納入教育督導之中。加大科普教育的財政投入,做好科普教育經(jīng)費保障工作,保障科普設施建設。制定并實施稅收優(yōu)惠、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或從事科普教育。讓學校的“科普教育”真正對接“教育訴求”以及“社會現(xiàn)實”。
由于學校的“科普教育”內容比較單一,教師資源也相對匱乏,筆者建議不妨在“科普教育”上吸納社會力量。比如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加強科技館與學校的合作,整合學校、科研機構、學會、媒體等館外社會資源,加強跨區(qū)域、跨部門、跨行業(yè)合作,有效實現(xiàn)科技館科普教育功能最大化。讓“科普教育”不再“范圍狹窄”,而是豐富多彩起來?萍几淖兾磥,科普不能缺席。
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