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地市 > 合肥 > 正文

整草葽

2021-12-01 11:03:12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一輪皎月掛在夜空,給大地鋪上一層銀輝。農(nóng)家門前的曬谷場上堆著一垛稻草,一位老農(nóng)坐在草垛邊,雙手不斷地從草垛里抽出稻草;一位少年,手里搖著絞拐,邊絞邊后退,草繩如蠶繭吐絲,越吐越長。

這是童年記憶中在鄉(xiāng)下整草繩的影像。其實這不是繩,因為繩由雙股或多股絞成,而它只有一股,我們稱它為草葽。

晚稻脫粒后的稻草曬干,用揚杈一層層堆疊在稻床上,形成蘑菇狀或矮屋狀草垛。忙完了地里的活兒,莊稼人便開始整草葽。先從草垛抱出一堆稻草,通常是糯稻草,比較柔順。沒有噴壺,就掬水潑灑,或者嘴里含一口清水,“噗!”地一聲噴在稻草上。兩三分鐘后,稻草吸收水分變得柔軟,就可以整草葽了。

短的草葽可以單人絞。先揪出一小股稻草,對折后右手捏住折頭,不斷地順時針旋轉(zhuǎn),將這股稻草擰成繩,左手捏住草繩的另一頭,不停地抽草。隨著右手旋轉(zhuǎn)絞動,左手抽取的稻草不斷擰成繩,越抽越長。當草繩擰至手臂夠不著的長度時,停止抽草,右手再擰幾圈,使草葽更加結(jié)實。這樣的一根草葽長度在一米五至一米八,一根根頭尾理順碼好,每十根或二十根捆起來,就成了一捆草葽子。

這樣的草葽子一般用于捆稻把、山柴、棉花稈、黃豆稈。打捆前,朝一捆草葽子上“噗”幾口水,或者拿到水溝里嗆一下,使草葽濡濕,增加柔韌度。取一根草葽鋪在地上,將抱來的農(nóng)作物秸稈攔腰堆在草葽上,目測這堆秸稈的“腰圍”與草葽長度大致相當時,拿起草葽的一頭往上一提,單膝跪在秸稈上壓實,再拿起草葽的另一頭,雙手交替迭絞在一起用力收緊,再擰幾道勁,往繃緊的葽繩里一插,莊稼就打成了捆,等待挑回曬場。

還有一種草葽子,整得很長,猶如織毛衣的毛線團,總長度可達好幾百米。這樣的草葽團子通常用來蓋屋、織網(wǎng)防風。

整草葽團子需要兩個人協(xié)作。那時候父親坐在草垛前,負責抽草;我拿著絞拐,邊絞邊往后退。絞拐是“Z”形鐵絲套上兩截空心竹筒,形成曲柄搖桿機構(gòu),鐵絲頂端彎成鉤,鉤住稻草。整草葽時,父親先抽取幾股稻草,我從絞鉤逢中鉤住稻草,搖轉(zhuǎn)絞拐,稻草便絞成繩。父親不斷地抽取稻草,我不斷地搖轉(zhuǎn)絞拐,草繩越絞越長。當我退到稻床的另一頭時,父親停止添草,將草頭打個結(jié),在手中繞成團,然后將草團壓在地上一邊滾,一邊繞,我跟著收緊的草繩慢慢走到父親身邊。父親從絞鉤上取出繩頭,往草團里一插,再抽取稻草,絞下一根草葽。下一根草葽的草尾與上一根草葽的草頭相接,越接越長,草葽團雪球似的越滾越大,甚至比稻籮還要粗壯,重達幾十斤。

深秋翻蓋草屋,草葽團子便派上了用場。屋面上鋪著新蓋的稻草,一人站在屋脊上,手里拿根長竹篙,篙頭束著草葽團的草繩頭,慢慢舉起,草葽團便在地上一邊打著滾,一邊吐出草葽。將竹篙伸到屋脊的另一側(cè),在屋檐稻草上摩擦幾下,退出草頭,再將竹篙舉回原處。站在斜靠屋檐梯子上的助手割斷草繩,再在篙頭束上新一根草葽,如此循環(huán),草葽一道道鋪在屋面,最后在檐口壓上剖開的毛竹,將草葽頭綁在毛竹上收緊,防止新鋪的稻草被風吹散。

這些年來,種田實現(xiàn)了機械化,小洋樓取代了茅草房,草葽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農(nóng)村幾乎銷聲匿跡。

那天在一座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我看到久違的草葽,感到格外親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里的草葽綁在草坪里的木馬上、稻草人上,猶如給它們穿上了毛線衣,乍一看以為是出土的兵馬俑,透著幾分古樸。此時的草葽完全褪去了原有的功能,僅起到裝飾作用。但是,看一眼草葽的紋理,就會發(fā)現(xiàn),草葽的精髓還在,農(nóng)耕文明的氣息還在,記憶里的鄉(xiāng)愁還在,不曾走遠……

安徽桐城 疏澤民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