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鄉(xiāng)下的孩子來說,玩具是遙不可及的,但有些蟲子和蟲謠卻豐富了我們的童年生活。
那些極具情趣、生動活潑、瑯瑯上口的蟲謠,不知源于何時,也沒有人追問它的來歷,反正,自打我會捉蟲子時便會唱了。記得我們經常耍的游戲是逗螞蟻,隨便在哪里找個蟲子,或用竹片割段蚯蚓,放在蟻穴附近,嘴里就念叨著,“小螞蟻,身體小,力量大,請你來把大山搬,大的不來小的來,吹吹打打一起來。”不一會兒,那些黃色的小家伙就乖乖地出洞了,它們一個挨著一個,排著長長的隊伍過來了,硬是把比它們身體大好多倍的蟲子,慢慢地移到了洞口,而我們則會蹲在旁邊,玩上老半天。
除了螞蟻之外,螞蚱也是一種常玩的蟲子。一有時間,就和幾個小伙伴去和它們捉迷藏!螞蚱機靈得很,你需要與它斗智斗勇,還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行。最容易捉的是一種叫“老扁擔”的螞蚱,它個大腿長,以綠色和土褐色居多。當捉住它時,我們就會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它的細細長長的小腿唱道:“老扁擔,老扁擔,你挑水,我馇粥。”那小東西就像聽懂了似的,身體開始前后一搖一晃地應和,好玩極了。我們玩夠了,多半會將它們放生,看著它們一跳一跳地消失在草叢中。
玩蟲子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即使在陰雨天氣里,我們也不會閑著。這時,鄉(xiāng)村的場園里、草灘中就有了蜻蜓的影子,它們或游飛于蘆葦葉上,或棲息于樹枝籬笆上,或在空曠的場地上成群結隊地飛翔。每每此時,我們便會抱起一把大掃帚,迎著它們一通橫掃亂打,每每揀起撞暈了頭的蜻蜓,就是一陣狂歡,就會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這時,我們會在蜻蜓的尾巴處系上一條紅線,再放飛它,一邊跟著它跑,一邊還唱著,“大蜻蜓,綠眼睛,一對眼睛亮晶晶,飛一飛,停一停,飛來飛去捉蚊蠅。”
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里,平常深居簡出的蝸牛也都爬了出來,只見它們背著帶有螺旋花紋的殼,伸著兩個小小的角緩緩地移動著,很是好玩。這時候,用草根一戳它的觸角,它會立即將細膩的頭角縮進圓圓的殼里,一動不動。你要沉得住氣,一遍遍輕輕地叫著:“來吧、來吧,牛牛,先出角角,后出頭頭。”多數(shù)蝸牛會經不住這種毫無敵意的呼喚,它先從殼里試探性地伸出肉角,然后才擠出淺黃色的軟體,繼續(xù)往前爬行。在它身后總留下一道明顯的汗痕,這些粘乎乎的痕跡刺激著我們的情緒,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唱著,玩得忘我而著迷。
得到蟲謠的還有螳螂、蛐蛐、磕頭蟲等蟲子,俗名為花大姐的七星瓢蟲是比較少見的,捉到之后,我們看夠了它那美麗的樣子后,就把它放在手掌心,唱著:“花大姐,花大姐,你家著火了。”反復唱幾次,它就像聽懂了似的,多半就飛走了,我們注視它遠去的身影,好像它真的回家救火去了。但賦予歌謠的蟲子多是無危險的蟲子,如蝎子、蜈蚣、蚰蜓這些毒蟲,則無此幸運和福分了。
一個有蟲子相伴的童年是無比幸福的,可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蟲子和蟲謠漸漸地飄逝遠去,取而代之的是芭比娃娃、變形金剛。但對于我來說,那些蟲謠依然固守在一個角落,總是在不經意間,從記憶深處冒出來,那咿咿呀呀的童聲,仿佛還回蕩在耳畔——清脆、鮮靈,用一種久違了的純真,提醒我曾經走過的青蔥歲月,讓我在忙忙碌碌中,不忘生活的溫馨和浪漫,讓我重溫童年的美好。
李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