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一鍵掛號、網上購票、支間辦公……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不懂網絡,到醫(yī)院看病,因為不會預約掛號和自助繳費而六神無主;到餐廳吃飯,因為不會掃碼點單和付費而在一旁干著急;在疫情防控期間,因為沒有健康碼而無法出門,更是成了一種無言的痛。
類似現(xiàn)象的存在,充分說明了社會的參差性。盡管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既給老年人學習、運用智能技術留出緩沖時間,提供各種針對性幫扶和便利,也明確了兜底式規(guī)定,但在日常,掃碼支付,拒收現(xiàn)金仍在一些公共場所時有發(fā)生,令一些老人困惑茫然,更是一種令人揪心的痛。
以問題為導向,精準靶向施策。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才能不落下老年人?如何填補老年人與時代發(fā)展錯落的“數字鴻溝”?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必須分門別類地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具體來說,政府應該在政策法規(guī)上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比如信號燈的時間設置,地下通道、過街天橋設計要有老年人安全升降,售票要保有人工窗口和通道,站點現(xiàn)場配備專服人員提供引導、幫助服務。尤其是零售餐飲商場等老人高頻消費場所,在配備智能化終端服務基礎上,也應設置傳統(tǒng)現(xiàn)金消費通道。我們強調的是智能技術應為老年人群體服務,而不是一味強調讓老年人學習和適應技術。應該說,目前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絕大多數是面向全社會人群,其適老化存在“錯位”,例如易用性不足,即使老年人投入時間去學習使用,未必獲得產品帶來的好處,也得不到老年人的需求認可,無論從外觀還是使用感受上,都給老年人用戶留下不好學、不好用、不值得嘗試的印象。
既要在智能技術發(fā)展的當下為人工服務、線下辦事渠道留下足夠空間,也要完善適老化智能產品供給,從“供”“需”兩端發(fā)力,應老之所求,解老之所需?梢钥隙ǎ灰鐣紒韼椭嗬夏耆藢W會上網、掃碼、刷臉、智能手機,才能讓老齡化社會與數字時代同行,讓更多老年人在數字時代安享更多便利。
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