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書單滿天飛,選書變得更簡單也更困難,隨處所見到的推薦書目,能直擊內心的選品已越來越少。近日,《出版人》雜志邀請全國知名書店,以薦書人的身份推薦閱讀。作為思想與文化的聚集地,連接出版社與讀者的中樞,獨立書店的推薦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三聯(lián)韜奮書店
《彈劾:如何罷免一位總統(tǒng)》
[美]凱斯·桑斯坦 著林微云 譯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薦書人:六象三
推薦理由:在《彈劾》中,美國著名法學家凱斯·桑斯坦闡明了彈劾條款背后的制度設計,通過回顧制憲會議辯論的相關記錄,發(fā)現并糾正了一些對彈劾的誤解。本書梳理了美國歷史上的主要彈劾案例,包括水門事件、克林頓彈劾,探討了一系列實際的和設想的總統(tǒng)免職理由,并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情況下容易啟動彈劾,有些情況較難,為什么有些彈劾理由可行,而另一些則不成立。桑斯坦用直接簡明的話語,解釋了彈劾概念的歷史淵源,全面闡述了彈劾制度各方面的細節(jié),并提供了一份何時可以啟動彈劾條款的清單。
建投書局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日] 草間彌生 著毛丹青 譯
中信出版集團·小滿
薦書人:局君
推薦理由:草間彌生,一個出生在日本長野縣不幸家庭的女孩;忌仙窠浶砸曈X障礙的她,認為充斥著波點和張牙舞爪的花朵的世界才是她眼中的真實世界并以此作畫,卻被母親認為是怪物。藝術是她唯一的救贖。她被趕出家門,只身赴美求學,卻并沒有收獲想象中的認同,反而親眼看見自己的創(chuàng)意被同行剽竊而獲得業(yè)界贊譽。她曾選擇一走了之,卻僥幸死里逃生,她再次振作了起來,趕到藝術展館外擺攤,開始聲名大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她的藝術,日本媒體稱草間彌生為“日本之恥”大肆抨擊。草間彌生一直與周圍的一切抗爭,直到戀人去世,她選擇回到日本,自己走進精神病院每天畫畫,找到了內心的平和。
思南書局
《女裁縫與風》
[阿根廷] 塞薩爾·艾拉 著
趙德明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薦書人:夏琦
推薦理由:塞薩爾·艾拉在西語文學界備受贊譽,成為繼博爾赫斯、科塔薩爾等人之后備受推崇的阿根廷文學代表人物!杜每p與風》是艾拉代表作之一,展現了他獨特的想象力,《紐約時報》形容他的作品是“被投遞到平原上的密密麻麻、變幻莫測且結構精巧的建筑物,不事張揚的抒情風格與他對由形而上學、現實主義、通俗小說、達達主義糅合而成的不協(xié)調組合的偏好,被調適得恰到好處。”
1200bookshop
《1963:變革之年》
[英] 羅賓·摩根
[英] 阿里爾·列夫 著孫雪 譯
新民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薦書人:彭利強
推薦理由:讀者對西方“激蕩的六十年代”的印象,大多聚焦在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馬丁·路德·金的遇害等,青年人在音樂、藝術、時尚、政治、電影、文學、新聞等行業(yè)以反抗的姿勢第一次在歷史上改變著世界。而真正的改變則始于1963年,這一年,肯尼迪總統(tǒng)承諾在美國頒布民權法案。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發(fā)表宣言:“我有一個夢想。”女宇航員上太空。鮑勃·迪倫的亮相,滾石樂隊發(fā)行他們首支單曲。新詞“披頭士熱”產生。這是一部搖滾-大眾-社會變革-性解放年代的口述史。
豆瓣書店
《舊書浪漫》
李志銘
浙江大學出版社
薦書人:卿松
推薦理由:一個愛書人與舊書、舊書店相遇的故事,李志銘先生對書的癡迷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生于臺北,遍訪臺灣各種舊書店,不僅對舊書業(yè)現狀有詳盡的描述,而且還挖掘出很多有趣的書店舊聞。不僅如此,書中還收入了幾篇談裝幀設計和插圖的文章也頗有意思。
之禾書店
《旅行之道》
[美]保羅·索魯 著
張蕓 譯
理想國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薦書人:小禾
推薦理由:如果未來能夠登上月球,我會帶兩本書。其中一定會有一本《月球漫游指南》,而另一本則是《旅行之道》。無關乎游記所謂的功能性和實用,月球上可不會有小火車(小火車是作者推崇的出行方式)。而是關乎到一種熱愛,一種激情,一種經驗以及別樣的思考方式。
前檐書店
《變量3: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
何帆 著
大象出版社
薦書人:王昕 黃翔
推薦理由:著名經濟學者何帆發(fā)愿要用30年時間為中國經濟立傳,本作是該系列的第三作。過去一年他走遍21座城市、行程62021公里、采訪423小時,為你捧出可能是未來20年每個中國人都必須面對的關鍵詞:本土時代。為什么中國最小的地級市鄂州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新地標?為什么一家生產電動汽車的企業(yè)要去生產口罩?為什么未來的社區(qū)之力會更像電商?為什么我們每個人都得看清哪幾個人才是最該置頂的微信好友……閱讀本書,收獲本土時代最新的生存策略與創(chuàng)新法則。
佳作書局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2:“歐羅巴”的誕生》
李軍 主編
山東美術出版社
薦書人:張尾巴
推薦理由:本書是一本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美術史著作。有別于一般的藝術史視野,本書并非以地區(qū)或以風格為界限去劃分藝術,而是著眼于一部運動中的、持續(xù)生成的藝術史。跨越學科之間的界限,還原真實的歷史情境。本書收錄了國內外17位作者的16篇文章,既有歷史觀也有方法論,嘗試講述一系列從中國出發(fā)、具有世界視野的跨文化藝術史的故事,而這一視野在疫情期間也變得格外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