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意志的派生

2021-08-13 09:28:25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田曉華隨筆集《驛站與廣場》五輯通覽下來,無論是透視表象還是辨析內在,他文字里慣有的鎮(zhèn)定從容的哲思,總在不慌不忙中派生出一種意志與品質,讓你不敢有絲毫的神情懈怠,否則你會在他鋪陳的那些暗流中嗆水。

田曉華在《圓柱》一文中用詩性的語體對“圓柱”及其超越實體的價值予以哲學表達。靜心體會,在其語言傳達的優(yōu)雅詩意背后震蕩著磅礴的激情。田曉華筆下的“圓柱”讓我想起了塞尚的“知性”和“感性”。塞尚認為對自然的“知性”是繪畫的充分權利主張,大自然的形狀總是呈現(xiàn)為球體、圓錐體和圓柱體的效果。通過球體、圓錐體和圓柱體這些“知性”框架,藝術家便能把握物象的大體,然后是一個修正和調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已不再是“知性”,而是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感性”。文學家也是一樣。其實,田曉華所陳述的“圓柱”,無疑也是基于他對自然多元性的艱難探尋過程中的思維之源,對“圓柱”進行幾何思考,洞悉出多維空間的嬗變是思想者的視覺感受,《圓柱》一文的詩化和說理,將作者的臆想和揣度準確地解讀,亦推動讀者的思緒圍繞圓柱開始轉圈,給人以啟迪:陷在毛驢推磨懵懂圈圈中的我們,一次次的堅持與跋涉到底為了什么?卸磨后的世事是否呈現(xiàn)高尚?

記得幾年前,田曉華曾約我一起去南非,由于時間沖突,我未能赴約。他回來后,我便讀到了他的《好望角》,跟隨他的文字,我也仿佛來到了南非。

臥冰求鯉、莫逆之交是一個人難以逃遁的話題。與諸多思想者和作家一樣,田曉華也無以回避他的親情與友情。他講述了自己在大學期間,父親出差途中去看他,給他帶了雙皮鞋,“我能看到我的兒女將要過著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叵胛覀兊纳睿苏紊闲⌒囊硪,我們幾乎所有的精神希望和心中所想都附載在你們的身上。所以,今天我送來一雙皮鞋,我想,這雙皮鞋就是你的新人生起點。兒子啊,你要好好把握人生,心里有的,終會有的。”父親的這一次談話被田曉華理性地認為是“在心靈的土壤里種植精神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一輩子。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的漫畫《父與子》,那些故事表達了人類永恒的情感,猶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綠洲,溫暖了整個德國,甚至世界。田曉華以父親的“心里有的,終會有的”作為標題,追憶父愛表達仁孝。樸實感人的文字讓讀者深深感受到,父愛是一本無字的大書,有永遠不竭的力量,在兒女一輩子生命的信念中升騰。實可謂“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驛站與廣場》一書多處詮釋了作者對生與死的哲學界定。無論是在柬埔寨還是在南非,無論是面對親友還是把脈病人,田曉華都想到了生命,想到了死亡。無論喧囂,無論岑寂,無論幸福,無論苦難,“熱愛思考超過了熱愛生存”,這就是田曉華的生死觀。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童地軸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