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活動告一段落。近日,國家郵政局發(fā)布數(shù)據(jù),11月1日到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yè)共處理快件47.76億件,同比增長超過兩成。其中,11月11日當日處理快件6.96億件,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但是,“雙十一”過后,快遞垃圾的清理處置總是令人頭疼。
11月1日起,《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要求》正式實施。作為推薦性郵政行業(yè)標準,首次對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的具體指標作出明確規(guī)定。在此政策之下,多家電商、物流企業(yè)紛紛跟進,采取各項措施讓快遞包裹實行“變綠”“瘦身”,并且收到明顯成效,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信號,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就龐大的網(wǎng)絡銷售大軍而言,這些跟進的企業(yè)仍然顯得“形單影只”,采取的“變綠”“瘦身”措施也相對有限,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表示并沒有收到“綠色快遞”,那些“臃腫不堪”的快遞包裹還是“濤聲依舊”。在此語境下,要實現(xiàn)“綠色快遞”的理想目標還真是任重道遠。
事實上,讓快遞包裝“瘦身”“變綠”,需要全社會樹立“紅線意識”,需要強有力的法規(guī)“保駕護航”,需要有關職能部門敢于“亮劍”。
首先是需要盡快完善快遞包裝的行業(yè)標準。快遞過度包裝問題一方面是缺乏相關限制措施,另一方面是寄件人考慮到快遞運輸過程中的“野蠻”操作;诖耍晟瓶爝f包裝減量化標準、修訂《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就十分必要,通過完善覆蓋設計、材料、生產(chǎn)、使用、評價、回收利用、處置等全周期的快遞綠色包裝標準體系,為快遞包裝綠色化操作提供規(guī)范化指引和依據(jù)。
快遞包裝“瘦身”“變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賣家、買家、快遞、監(jiān)管部門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出手”,從源頭到終端全過程發(fā)力。
舒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