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開展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皖文旅函〔2021〕163號),經各單位申報、各市推薦、專家評審和綜合評議等程序,擬認定黃麓師范學校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承項目為:巢湖民歌。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老師(右一)蒞臨黃麓師范學校,與黃麓師范學校音樂組教師駱睿(左一)、葛文光(左二)圍繞巢湖民歌進行交流討論。
巢湖市位于皖中,襟江環(huán)湖,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chuàng)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兒唱到哪兒,干什么活唱什么歌。
巢湖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內容豐富。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廣泛傳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對花》被農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對花》《喊秧歌》《劉姐姐》《嚇老鷹》等。巢湖民歌創(chuàng)作、演唱活動一直不斷,在演出活動中多次獲獎,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尋巢湖歷史變遷的蹤跡,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巢湖民歌的題材內容和體裁特征,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安徽民歌史和中國民間音樂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繼承、弘揚巢湖民歌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巢湖民歌作為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反映出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面對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更替,巢湖民歌在年輕人中受關注度較低,傳承群體仍主要以專業(yè)音樂學習者與民歌愛好者為主。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文化工作者,對傳統(tǒng)音樂的挖掘與保護任重而道遠。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老師(右一)蒞臨黃麓師范學校,與黃麓師范學校音樂組教師駱睿(左一)、葛文光(左二)圍繞巢湖民歌進行交流討論。
黃麓師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培養(yǎng)出巢湖民歌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如呂濟民、汪士淮、魏樹由、高歌、童本熔等,均畢業(yè)于黃麓師范學校。巢湖民歌國家級傳承人李家蓮,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李家蓮所在的申報地區(qū)為安徽省巢湖市。李家蓮女士的學生葛文光,巢湖民歌傳承人,現任黃麓師范學校音樂組教師,從事學生的聲樂教學工作,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普及巢湖民歌,教唱巢湖民歌經典曲目,啟發(fā)學生對巢湖民歌的興趣,傳承巢湖民歌。
黃麓師范音樂教師葛文光演唱巢湖民歌《小小水車八尺長》
黃麓師范學校作為巢湖市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大力支持本土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學,F任音樂教師18人,師資力量雄厚,具備巢湖民歌教學的實訓室數十余間、學生練習的琴房一百多余間、以及演出表演的專門禮堂場所等。學校積極宣傳巢湖民歌,提供巢湖民歌的教學場地與表演場所,開展社團、舉辦講座,鼓勵學生學習、演唱巢湖民歌。
葛文光 汪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