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銀行 > 正文

居民風險意識提升 理財選擇更加理性

2022-09-08 09:50:13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田雙   

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的加劇變化,居民在投資理財偏好上發(fā)生了變化。日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在線上舉辦“2022高金財富管理行業(yè)峰會”,并發(fā)布新一期《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居民投資風險管理意識有所提升。

根據(jù)《報告》,在居民的財務健康度方面,居民有家庭備用金的比例從去年的72%增至73%,風險管理意識穩(wěn)中有升。“較高的備用金準備率有助于居民更好地應對短期風險,例如疫情多點散發(fā)帶來的短期停工和收入減少的問題。今年備用金準備率略有上升,顯示出居民對突發(fā)風險導致的收入減少的警惕性增強。”

另在理財產品配置偏好方面,居民的理財產品配置偏好比較集中,且相對保守。公募基金配置明顯降低,其中權益類配置降低、固收類增加,體現(xiàn)出避險的特征。具體而言,銀行存款類、公募基金和債券是2022年居民投資比例最高的三項資產。

其中,債券類資產配置比例為21%,相較于上一年的15%有6個百分點的上升,取代股票成為2022年居民配置最多的三類資產之一;股票配置從2021年的17%增加到20%,配置比例與債券非常接近;公募基金配置仍居于居民配置品類的第二位,但比例有大幅下降,從2021年的44%降到38%;私募基金、房產配置有微弱降低。

在投資風險偏好降低的同時,中國居民的長期投資意識也有所提升。《報告》統(tǒng)計,相較此前,一年以內持有意愿的用戶比例明顯下降,從去年的72%到今年的65%;而且,居民對投資收益的期望普遍下降,去年對于投資的年化期望收益在5%以內(包括“不虧就好”)的受訪用戶占比為37%,今年增加6%,為43%。這一方面說明人們的收益期望逐漸回歸理性,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對市場預期的不樂觀。

體現(xiàn)居民投資回歸理性的還有一個維度在于追漲殺跌現(xiàn)象有所減少,非理性決策降溫。數(shù)據(jù)顯示,當面臨損失超過20%時,40%的受訪用戶可能會改變投資計劃,相較于去年有所下降;當收益超過20%時,近34%的受訪用戶選擇增持,相較于去年超過50%的數(shù)據(jù)有大幅下降。追漲殺跌現(xiàn)象在中國居民投資理財中是客觀存在的,但今年有所降低。

此外,居民對理財產品的選擇回歸理性。調查顯示,投資者對明星基金經理的關注顯著下降,關注比例由去年的24%下降至14%;投資者對基金歷史收益的關注也有所降低,由56%變?yōu)?3%;投資者對渠道推薦、封閉期長短和費率的關注度有所提升,或與去年市場波動情況有關,投資者對投顧、流動性和購買成本更加敏感。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