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崔銘走進宋代名人的“朋友圈”

2022-02-25 08:31:56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崔銘 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歐陽修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蘇軾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已出版《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歐陽修傳》《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典導讀》等。

2021年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這一年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崔銘的第三本北宋人物傳記——《王安石傳》出版,并入選12月“中國好書”。24年,從《蘇軾傳》發(fā)軔,接著《歐陽修傳》,再到《王安石傳》,3部人物傳記共計130多萬字,讓讀者與北宋3個偉大的靈魂相遇。

對崔銘來說,這是一段漫長而辛勞的人生歷程,有人覺得她委實艱苦,而在她自己看來卻是幸運:“追尋3位北宋風云人物的足跡,走進他們多姿多彩的‘朋友圈’,是一件無限美妙而幸福的事情。”

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王安石

“長久以來,對我而言,王安石是一個未解之謎。”崔銘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對王安石的興趣始于1997年秋至1998年春夏,那時她正和導師王水照合作《蘇軾傳》,在對史料研讀和整理的過程中,王安石逐漸成了既讓她迷惑又讓她好奇的人物。

大多數(shù)人可能并不知道王安石和眾多北宋名人上演過“相愛相殺”的戲碼,人們更熟悉的是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詩句。崔銘介紹,有關(guān)王安石的傳記并不少見,更不乏名家之作,比如,梁啟超的《王荊公》、鄧廣銘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漆俠的《王安石變法》等。

崔銘的《王安石傳》,不是一部政治家的傳記,而是一個人的傳記,她盡可能拋開固有的觀念、習見的標簽,從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從最原始的文獻入手,通過對王安石心靈世界的體認和理解,結(jié)合對他同時代人與他多層次互動的考察,既注重其政治事功、學術(shù)業(yè)績、文學創(chuàng)作,也注重其日常生活細節(jié),力圖還原一個真實鮮活、有血有肉的王安石。

“青少年時的王安石是如何確立人生目標的,初入仕途的他曾有過怎樣的思考與自我期許,還有他與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亦敵亦友的復雜關(guān)系等,這些以往王安石傳記中較少書寫的內(nèi)容,在我的書中占據(jù)約3/5的篇幅。”崔銘認為,不僅僅是政治生涯、文學作品,王安石的家庭生活、學術(shù)思考,乃至于他的個人癖好等,都是認識王安石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在書中對王安石一生各個階段的重要事跡與心路歷程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與敘述。

秉持“無一事無來歷”書寫

崔銘的3部書稿,先后綿延24年。“我的閱讀和思考,主要都是圍繞這3位偉大人物而展開,我的心靈世界,也因著追尋這3位偉大人物的心路歷程而變得更加豐富寬廣。跟隨他們的足跡,我闖入了許許多多在我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觸及的領域,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是在門外窗前片刻的好奇張望,但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崔銘表示,作為一名傳記作者,雖然盡可能采取理性、客觀、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方法來處理材料,但寫作過程中,她的情感仍會隨著人物命運的起伏而跌宕。

“在我心中,蘇軾是智者,一切境遇皆能從容應對,因此《蘇軾傳》越寫越歡喜,歡喜中充滿了感動;歐陽修是達者,但在世事紛擾、疾病侵凌下,仍難敵生命的虛無,因此《歐陽修傳》越寫越感傷,感傷中亦充滿了敬意;王安石是勇者,急流勇進,急流勇退,世罕其匹,因此《王安石傳》越寫越崇敬,崇敬中充滿無盡的心疼。”崔銘坦言,如果可以選擇,希望成為東坡的朋友、歐公的弟子、半山居士的兄弟姐妹。

在寫法上,崔銘一直堅持“無一事無來歷”的宗旨,凡所講述的事件,包括一些細節(jié),均有文獻根據(jù)。“其中,有的宋人筆記所記故事未必可靠,但仍保留著真實的時代風氣、氛圍和風俗習慣,即便是沒有發(fā)生過的事情,卻是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崔銘表示,她堅持“無一事無來歷”,但并不主張“無一字無來歷”,在追求某一事件、故事、情節(jié)在時、地、人的真實性基礎上,允許做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作者對這些事件的個人理解,也讓書中的內(nèi)容更有生動性與可讀性”。

既嚴謹又生動流暢敘述

“因為我在大學教書,研究對象往往與教學相關(guān)。這兩年有兩門新開的課程,會投入較多的精力。目前,只有幾本面向青少年的讀物正在寫作中,比如《蘇軾傳(青少年版)》《課讀蘇軾》等。”崔銘介紹。

在她看來,學術(shù)研究型作者在寫作人物傳記時有兩點優(yōu)勢:一是學術(shù)研究者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就接受了非常規(guī)范、嚴格的學術(shù)訓練,養(yǎng)成了窮盡第一手文獻的習慣,重視文獻材料真假優(yōu)劣的辨析,同時也培養(yǎng)了正確解讀文獻的基本能力。二是因為長時間專注特定領域的研究,對于該領域的基礎文獻和研究現(xiàn)狀,了解更為廣泛、深入和全面,能較好地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

崔銘表示,學術(shù)研究者習慣于論文的寫作,抽象的分析、綜合與推理,對各種晦澀難懂的原始文獻,不加解釋的專業(yè)術(shù)語與背景知識早已司空見慣,但這些對于非專業(yè)讀者來說則是難以逾越的閱讀障礙。“學者在寫作人物傳記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時刻清楚地意識到讀者的存在,在保證學術(shù)嚴謹性的基礎上,盡可能生動、形象、通俗、流暢地進行敘述。”

據(jù)《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韓萌萌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