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陽市潁州區(qū),有些學校在“課改”之路上大膽嘗試,把課堂搬到阜陽市圖書館、阜陽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場館,“展室”變“教室”“殿堂”變“課堂”。大力推進“館校合作”,讓學生在“穿越古今”“打破學科界限”的學習之路上昂首闊步。
“這個作品《三魚爭月》,你看到這個魚有什么特點嗎?”在阜陽市博物館武強年畫專題展的展館內(nèi),南京路第二小學的學生們正被五彩斑斕的年畫吸引。一幅幅年畫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俗和人民生活,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生們駐足細覽,小聲討論,只在課本上見過的年畫呈現(xiàn)在眼前,讓學生們興奮不已。
南京路第二小學學生江沐陽說:“剛才看的年畫展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福臨門》,它是有兩個娃娃各騎在一只大公雞上,公雞的寓意是吉祥。”
南京路第二小學副校長張艷介紹,“館校合作”為學校教育打開了一扇合力育人的大門,通過“館校合作”打造特色鮮明、文化突出的“傳統(tǒng)文化+美育”的校本課程,教會孩子認知美、感受美、學習美的方法,讓“大美育”成為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構(gòu)成。
從課堂上學,到場館里看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來到博物館這樣的實際環(huán)境中感受和體驗文化,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被動牽引”向“主動探究”轉(zhuǎn)變。
在阜陽市博物館鄂州雕花剪紙展館,精美的剪紙作品讓學生們不時發(fā)出驚嘆。不少學生掏出紙筆,記錄下喜歡的紋樣。在展廳的一角,學生們席地而坐,在老師的指導下,試著用一張紙和一把剪刀還原博物館內(nèi)展示的剪紙紋樣,讓展柜里的作品逐漸在指尖成型。
南京路第二小學學生任妙語說:“我剪的是蝙蝠,蝙蝠寓意著福氣,代表著福氣滿滿。”
近年來,阜陽市深入推進實施“雙減”政策,持續(xù)拓展學生學習領(lǐng)域,通過開展“館校合作”,打造融合新課堂,先后涌現(xiàn)出一系列優(yōu)質(zhì)課堂教學活動,如潁州區(qū)各中小學與各類館所共同開發(fā)課程菜單:六里小學的“博物有禮”、阜紡小學的“東坡守潁”、蓮池小學的“賽博時代”、劉锜小學的“都市蝶變”、阜陽市第十五中的“吾輩當自強”……
這些嘗試是結(jié)合教學計劃、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興趣特點和各館所聯(lián)合開發(fā)的現(xiàn)場教學課程,涵蓋體驗型、探究型、拓展型和實踐型課程等,充分滿足不同興趣愛好青少年的個性需求,釋放更多育人正能量。
資源共享、跨界融合,“館校合作”正成為阜陽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進行時”。阜陽市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司圣楠說:“博物館具有獨特的‘基于實物的體驗式學習’和‘基于實踐的探究式學習’優(yōu)勢,館校合作構(gòu)建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田晨 閆翊)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