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xomn.cn)、掌中安徽訊(王路光 朱孝龍 曹開發(fā))績溪伏嶺是徽劇之鄉(xiāng),伏嶺徽劇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受到文化部嘉獎。2000年至今,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聘請當地非遺傳承人、老藝人來校開設徽劇童子班,傳承徽劇。在當地黨委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統(tǒng)籌安排布署,有序推動落實伏嶺徽劇傳承,讓伏嶺徽劇這項傳統(tǒng)民間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近年來,宣城市績溪縣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結合傳統(tǒng)徽文化,積極探索開展徽劇進校園活動,以鄉(xiāng)村少年宮為陣地,通過現(xiàn)場教學、徽劇展演、開展徽劇文化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文藝活動等方式,增強學生對徽劇的自豪感、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徽文化的興趣,更好的傳承、弘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和活躍鄉(xiāng)村校園文化生活。
伏嶺徽劇在伏嶺民間傳承近兩百年歷史,延續(xù)不斷,至今仍有一批劇本,曲譜和道具、行頭存留在當地。民間的徽劇老藝人自幼學藝,成年后自導自演徽劇百余出,平時娛樂傳藝,每逢春節(jié)則登臺公演,流傳至今。
2000年,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在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成立徽劇童子班。小演員大都為學校三至五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學生升學變動,逐年選拔充實。學校每周安排半天學習,聘請當地民間非遺傳承人邵茂深、邵名欽、邵千峰、邵新溪等老藝人現(xiàn)場指導和教學。非遺傳承團隊主要教授孩子們戲曲理論、戲曲專業(yè)知識;訓練基本功、走臺步、跑圓場、身段,包括唱、念、做、打及戲曲片段。自2006年8月以來,學校非遺進校園活動先后受到了國內各大媒體的關注,接受了多家主流媒體的節(jié)目錄制和采訪,先后到合肥、北京等地參演,反響強烈。2016年6月,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被安徽省文化廳確定為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
安徽省戲劇家協(xié)會兩次到伏嶺調研徽劇傳承,進入學校,與學校老師、徽劇老藝人進行交談,對學校傳承徽劇的熱情和執(zhí)著給予充分肯定。著名徽劇表演藝術家王丹紅、汪育殊等戲曲大咖都到伏嶺小學指導徽劇童子班的工作。省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說:“伏嶺徽劇不需多專業(yè),存在就是一種價值”。正是這份肯定,賦予學校對徽劇非遺傳承莫大的信心和動力。
伏嶺有春節(jié)演出徽劇的傳統(tǒng),每臨寒假,非遺傳人就組織排練新節(jié)目,每日排演,風雨無阻,直到正月初四演出結束。期間,學校安排教師全程參與值班,確保排練工作安全有序,達到預期效果。
伏嶺有著很好的徽劇傳承氛圍,很多家長從小就受到徽劇藝術的熏陶,人人都能唱上幾句,有的家長曾經也是徽劇童子班的學員,他們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學徽劇。為了打消家長擔心排練影響學習的顧慮,排練全程不占用正常教學時間,遇到演出任務外出時,老師也是及時加以落下的課程。有了家長的堅定支持,徽劇童子班才得以一茬茬延續(xù)下來,生生不息。
多年來,伏嶺徽劇童子班通過磨礪,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從鄉(xiāng)村走向都市,引起各界的關注。2006年8月,學;談“嗟幕談〕卧谥醒腚娨暸_音樂頻道播出;2009年3月,福建海峽電視臺來伏嶺小學校拍攝徽劇專題片;2010年學;談」(jié)目在上海世博會安徽館視頻播出;2011年7月,安徽電視臺的公共頻道“您好,新安江”欄目播出伏嶺小學表演的徽劇節(jié)目;2012年徽劇童子班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等中央七家主流媒體采訪;2014年在宣城市首屆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節(jié)展演中演出;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徽劇童子班的小演員乘座高鐵進京表演《美女引鳳》、《萬花獻瑞》、《水淹七軍》等原汁原味的徽劇;談⊥影嗾掠驴低瑢W在安慶黃梅戲劇學院參加第十九屆安徽省少兒戲曲小梅花展演,獲得優(yōu)秀獎。2016年6月,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被安徽省文化廳命名為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
近年來,績溪縣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結合傳統(tǒng)徽文化,積極探索開展徽劇進校園活動,通過現(xiàn)場教學、徽劇展演、開展徽劇文化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文藝活動等方式,增強學生對徽劇的自豪感、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徽文化的興趣,更好的傳承、弘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和活躍鄉(xiāng)村校園文化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使伏嶺徽劇進一步傳承下去,深入推進非遺進校園,伏嶺鎮(zhèn)中心小學將徽劇教學納入學校校本教育體系中,努力實現(xiàn)“文教融合”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保持連續(xù)性和持久性。學校負責人表示,要讓徽劇元素融入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不斷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宿感,使“非遺進校園”真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愛國熱情,進而轉化成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