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習 新中國成立71周年又適逢中秋佳節(jié),14億中國人民沉浸在喜樂祥和的節(jié)日氛圍里,家國情懷在這一刻氤氳升華。
八百多年前的一個中秋之夜,愛國詞人辛棄疾對著朗朗明月吟出“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詞人夢想自己成為展翅飛翔的大鵬鳥,乘風直上萬里長空,盡情俯瞰祖國的大好山河。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辛棄疾這句意境宏闊的中秋詞句,號召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
【釋義】
由詞題、詞意推斷,該詞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之夜,辛棄疾在建康(今南京)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所作。此時距其南歸已整整十二年。為了收復中原,辛棄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納,只得將一腔忠憤,在詞中宣泄。
上闕“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該詞起筆疏朗宏闊,描繪了明月映照下人間的一片澄澈。詞人把月光比作金波,撒向大地;把月亮比作打磨一新的銅鏡,高懸天際。面對皎潔的月光,詞人想到自己壯志未酬、白發(fā)已多,無法排解內(nèi)心的孤憤,于是“把酒問姮娥”,迸發(fā)出摧心裂肝的驚天一問:“被(同‘披’)白發(fā)、欺人奈何?”
下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詞人把自己想象成大鵬鳥,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大好山河。詞人眼中的“山河”,不僅指南宋王朝統(tǒng)治的中國南方,還包括在金人鐵蹄蹂躪下的中國北方,他希望整個祖國大地都清光朗照。此句不同于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我欲乘風歸去”所流露出的對現(xiàn)實的厭棄,寄寓了詞人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懷。末二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詞人聯(lián)系神話傳說中吳剛伐桂的故事,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中的“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一詩句,表達了鏟除奸邪、重整乾坤的政治愿望。
【解讀】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是時年34歲的辛棄疾希望國家金甌無缺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勇乘新時代春風,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和奮斗者。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青年歲月是放飛夢想、拼搏奮斗的黃金時期。“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斗,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激勵莘莘學子“廣大青年應該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新時代青年要有家國情懷,勇于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主動擔當作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guān)鍵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站在這樣一個時間節(jié)點上,廣大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要將奮斗的力量匯入到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去,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征程上,新時代青年要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承擔起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的重任,牢記使命,努力奮斗,敢于當擔,以奮斗之青春書寫新時代的人生華章,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