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春風拂面,百花盛開,合肥市肥西縣小井莊公路寬敞、小道整潔,家家戶戶兩層洋樓,房前種花屋后種樹,儼然一幅現(xiàn)代化美麗鄉(xiāng)村的模樣。可在幾十年前,這里是連飯都吃不飽的貧窮落后鄉(xiāng)村。
在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里,講解員束永青告訴記者,這里不僅陳列有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第一村小井莊當年的眾多珍貴史料,更完整地保留了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召開座談會的會址。通過這些詳實的史料和歷史場景再現(xiàn),前來參觀的游客重溫了那段拉開中國農村改革大幕的歷史畫面。
時間回到1978年,當時我國農村長期實行人民公社體制,干多干少一個樣,生產隊社員出工不出力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再加上1978年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當時山南受災十分嚴重,從春到秋,大約八九個月的時間,老天竟沒有下過一場透雨,水塘干涸,人畜用水困難,田地開裂,莊稼枯萎,可以說顆粒無收。農民眼巴巴的望著天空,發(fā)出沉重的嘆息。時任山南區(qū)委書記的湯茂林同志,面對災情,看到群眾消極怠工的情緒,不無憂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山南議定出包產到戶的辦法。
古語說“民以食為天”。山南人民不愿坐以待斃,于是包產到戶發(fā)出時代最強音。當時擔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同志,他既看到了安徽秀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也看到了農村極其困難的生活條件。在大別山區(qū),萬里目睹了當?shù)乩习傩兆浇笠娭獾那樾危缅佁糜酂崛∨募部唷I钍苡|動的萬里認為,農村極度貧困,主要是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面對這樣的情況,萬里同志在1977年底主持制定出臺《中共安徽省委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guī)定》(簡稱省委六條),1978年9月1日,面對全省旱災,省委召開緊急會議,作出“借地度荒”的決定。
山南人民就是在省委六條允許種保命麥的情況下,于1978年9月15日夜晚,在山南區(qū)柿樹崗公社黃花大隊召開了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特殊會議。會議由當年山南區(qū)委書記湯茂林主持,23名共產黨員共同參加,會上決定每人三分地,一步分到位,統(tǒng)一口徑,擬出“四定一獎”的辦法,對上級對外界有個能通得過、無礙大政的提法,對群眾對內就講包產到戶。自此肥西包產到戶的壯舉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宏偉序幕。實行包產到戶之后,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極大提高。農民樂呵呵地在田間耕種,等待來年的豐收。1979 年是包產到戶的第一年,小井莊取得大豐收,糧食產量直接翻了一番。
肥西山南廣大人民群眾以“敢為天下先”的無畏精神和勇敢創(chuàng)舉實行了包產到戶,實現(xiàn)了農村一場偉大的歷史變革。這一歷史變革對安徽乃至全國的改革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歷史上改變億萬農民和農村面貌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肥西繼續(xù)發(fā)揚小井莊包產到戶敢為人先的精神,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穿衣西裝化,吃飯營養(yǎng)化,住房樓房化,走路機械化”,衣食住行的四個現(xiàn)代化真實地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以來肥西農民的生活變化。小井莊“包產到戶”的首創(chuàng)精神仍在影響著這里的人,見證著在這片土地上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記者 張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