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市羅湖區(qū)的深圳水庫,這里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黃建華 攝
在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深圳市羅湖區(qū)的深圳水庫,陽光之下的水面波光粼粼,香港80%的淡水資源來自這里。
1963年5月2日港府將供水時間減為每天3小時。圖為5月13日輪候食水的混亂場面。
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當時的施工人員住著臨時的油毛氈工棚,一床被子半墊半蓋,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復雜難題,喊出了“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上萬名東深供水建設者開山劈嶺、鑿洞架橋、修堤筑壩,僅用一年時間就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供水工程。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滿足香港、深圳和東莞的用水需求,工程于1974年至1994年期間先后進行了三次擴建,2000年至2003年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經(jīng)擴建和改造,工程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億立方米提升為現(xiàn)在的24.23億立方米,輸水系統(tǒng)由石馬河天然河道升級為全封閉的專用管道,實現(xiàn)輸水系統(tǒng)與天然河道的徹底分離,供水從“量”的保障走向“量”和“質(zhì)”的雙重保障。
50多年來,在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們的精心守護下,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輸送了大半個三峽水庫的水量,從根本上解決了香港的缺水之困,東江水成為香港水源的“生命線”,得到了香港同胞“飲水思源,心懷祖國”的高度認同。今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時代楷模”稱號。此刻,讓我們回顧歷史,聽聽這條“生命線”的締造者們怎么說。
東深工程初期建設現(xiàn)場。
林圣華:為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林圣華 楊少昆 攝
1986年,林圣華來到東深供水局(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前身)工作,參與了二期、三期東深供水工程擴建工作,負責機組安裝調(diào)試。他在二期擴建工程中參與解決了上埔泵站第一臺試用機組啟動問題。當時一件事讓林圣華難以忘懷。他的一位同事為了試驗這臺機組的性能,踢了一下正在運作的機器,沒想到腳趾頭當場就被削掉。“真的很痛心,為了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彼f。
東深工程技術(shù)設計人員工作場景。當時設計團隊的理念是要“又快又好地完成東深供水工程設計,早日給香港同胞供水”。
“工人們當時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吃完飯就干活,白天干不完,晚上繼續(xù),用了不到半個月就調(diào)試成功第一臺機組。這對后面7個泵站在技術(shù)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已是86歲高齡的林圣華,憶起當年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二期擴建工程完成了8個抽水泵站的改造和2個水電站的建設,從東江一路把水抽過來。林圣華說,三期擴建工程之后,泵站減少到6個,但是運行效率大大增加。他和同事們一起攻堅克難,助力三期工程提前一年完工,為項目節(jié)約了1.2個億。
易興恢:依靠“人海戰(zhàn)術(shù)” 僅用20多天就完成渠改工程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易興恢 楊少昆 攝
輸水渠道坑坑洼洼,渠道過水不暢,滲水嚴重,1988年從汕頭市水利部門調(diào)到東深供水局的易興恢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讓渠道順暢輸水。
現(xiàn)年79歲的易興恢退休前曾任原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并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二期、三期建設。他講到,由于早期建設條件限制,加之多年的輸水運行,渠道輸水狀況不容樂觀。
當時東深供水工程每年僅有一個月的停水檢修期,所以他們要在短短20多天的工期內(nèi)就完成渠道改造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易興恢回憶道,那時僅有的設備也就幾臺挖掘機,繁重的“渠道工程”任務只能靠“人海戰(zhàn)術(shù)”。從東莞沿線8個鎮(zhèn)開始,每個鎮(zhèn)分派一個工程隊,日夜加班干,一部分人去尋找、運送大的碎石,另一部分人攪拌混凝土,將渠道三面打底,保證良好的防滲水功能。
為了接收東江水,香港于上世紀60年代興建船灣淡水湖。圖為船灣淡水湖建成后,1969年8月第一次滿溢,市民于溢洪口嬉水、捕魚。
渠道通暢問題解決后,“渠道防滲、防洪”“東江潛水泵站”等又成了新的需要攻克的難關。易興恢帶著團隊多方取經(jīng)學習先進技術(shù),結(jié)合東深供水工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防滲、防洪”的預警方案,也為東江潛水泵站這一當年創(chuàng)造廣東水利史上速度紀錄的工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王小萍:肩扛電纜 被火花燙傷也從未想過放棄
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王小萍 楊少昆 攝
看著王小萍瘦小的身材,很難讓人把她與電焊工聯(lián)系在一起。
現(xiàn)年64歲的王小萍曾是東深供水工程運營中為數(shù)不多的基層維修女工。她父親王泳是已故原東深供水局首任局長,母親方萍是東江縱隊老戰(zhàn)士,現(xiàn)在已是103歲的老壽星。
1977年,剛滿20歲的她作為電焊學徒工被分派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跟著師傅搶修東深供水工程供港的輸水管道。1.2米高的管道內(nèi)綴滿了螺螄和貝殼,她要先把那些緊緊扒在鋼管內(nèi)壁的“雜物”刮干凈,然后彎著腰把巨大的電纜線扛在肩頭,一邊走一邊作業(yè)。電焊工進入管道前,鋼管內(nèi)的水被抽干,管道內(nèi)空氣也不流通,每一次作業(yè)前都需要用巨大的鼓風機往里送風。“有風吹進來就不會覺得胸悶”,王小萍講述這段經(jīng)歷時臉上透著淡淡的笑容!捌鋵嵞菚r就我和師傅兩個人做這個事,也沒覺得苦,唯一難受的是會被電焊時飛濺出的火花燙傷!彼钢觳采弦粔K塊顏色變得暗沉的傷疤說。
圖為天真爛漫的香港青少年在船灣淡水湖溢洪口獲得豐富魚獲,喜上眉梢。
王小萍做了兩年多電焊工后,轉(zhuǎn)為電工,負責變壓器的低壓維護,還包括廠房里各種電氣、設備的維修。王小萍年輕時一心想學門技術(shù),她每天看著父親早出晚歸地為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而忙碌,希望自己也能貢獻一份力!耙驗槟切┰O備都挺重,還要使大力拉,可能直到現(xiàn)在女性從事電焊、電工都很少,但從業(yè)30多年,我沒想過放棄!蓖跣∑忌钍苣赣H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影響,骨子里也有著不服輸?shù)木髲姟?/p>
1968年,接收東江水的香港船灣淡水湖防浪墻施工場景。
廖瑞光:水庫村集體搬遷“犧牲小我” 造福萬千子孫后代
廖瑞光 李嫻 攝
1969年出生的廖瑞光是羅湖區(qū)水庫新村股份公司董事長。雖然他沒親眼見證水庫村集體搬遷時的浩浩蕩蕩,但他的父親和爺爺不僅經(jīng)歷了全村搬遷,還參與和見證了深圳水庫的建設。多年來,廖瑞光致力于村史資料的整理與編纂,對于父輩們?yōu)轫憫獓姨栒、支援水庫建設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一直銘記在心。
圖為工作人員向香港青少年介紹東深供水工程概況。
現(xiàn)在,廖瑞光最喜歡與家人一起在深圳水庫邊的綠道散步。每當天清氣朗的日子里,他喜歡眺望水庫中那兩個小島,那里有他未出生前的家,他的父親曾在那里種下檸檬樹!奥犇棠陶f搬遷之前,我們家剛建好一間房,還開墾出了一些田!绷稳鸸庹f,雖然家人多少有些不舍,但因為政府解決了6個村寨村民的安置問題,還包干到戶解決人口耕種地,“即便一夜之間拆除900間房,那些原村民們依然是安心和放心的”。
有人質(zhì)疑搬遷到底值不值?廖瑞光把現(xiàn)在的水庫新村航拍照片和舊照片放在一起對比說,“你看現(xiàn)在的水庫區(qū)風景優(yōu)美,又緊連著梧桐山,這就是綠水青山。∥覀冋硎苤鴩爰腋母镩_放帶來的富足生活。”廖瑞光認為,水庫村集體搬遷是“犧牲小我”、造福萬千子孫后代的豐功偉績!肮┧膯栴}解決了,香港能有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一切都值了!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yè)需要榜樣引領。深圳水庫所在的羅湖區(qū)正在開展向“時代楷!睎|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學習的活動。中共羅湖區(qū)委書記羅育德表示,羅湖區(qū)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xù)打好水源地保護攻堅戰(zhàn),全力支持飲用水源保護和水源保護區(qū)管理工作,為深港供水提供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