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江蘇泰州的陸金紅遭遇喪子之痛,兒子因白血病去世,欠下80多萬元醫(yī)療債務(wù)。為償還債務(wù),陸金紅連打三份工。如今60多歲的陸金紅已還清40多萬,剩下的還將繼續(xù)進(jìn)行償還。陸金紅說:“不能賴人家一分錢,差一厘都要還!”
在“人死債亡”約定成俗的語境下,這位年過六旬的父親,替因病去世的兒子償還80萬的巨債,并且已堅持了11年,如此信義之舉,可以說感天動地,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特別是在一些無德企業(yè)肆意踐踏誠信,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工為討薪歷盡千辛萬苦仍一無所獲的現(xiàn)實窘境之下,這位父親的義舉,顯得彌足珍貴?梢哉f,父親替亡子還債,是對逝者最好的一種祭奠方式,更是對誠信社會的一次示范和引領(lǐng)。
以誠待人,以信取人,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之一。也許有人認(rèn)為,父親替兒子償還欠債,是天經(jīng)地義,不值得大力宣揚。是的,欠債還錢,不值得過多的褒揚,我們之所以會為之感動,是因為這位父親替“人死債亡”的兒子還債,做出了誠信之舉,而人與人之間離不開誠信,當(dāng)今社會又越來越缺少誠信。要知道,在晚年喪子的悲痛之下,老父親連打三份工,白天打鐵,晚上還要做兩份保安工作,老母親則做手工補貼家用,兩位老人靠勞動和節(jié)儉還債,給誠信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特別是,老父親承諾:“不能賴人家一分錢,千方百計都要還,差一厘都要還!”誓言要將誠信義舉進(jìn)行到底。
換言之,父親替亡子還債,是一種誠信逆行,傳唱的是“信義之歌”。由此可見,契約精神仍然是當(dāng)今社會最閃亮的音符;誠信踐諾,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無論是過去湖北的“信義兄弟”,還是今天江蘇的“誠信父親”,都在把“信義之歌”傳唱下去,唱得更加響亮。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絢麗多彩,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文明進(jìn)步。
張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