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三河鎮(zhèn),日子一到臘月就沾上了年味,腌臘味、磨豆腐、打年糕、炸圓子、剪窗花、扎燈籠,一件一件忙得人喜氣洋洋。尤其是扎燈籠,很有講究。
三河人稱的燈籠叫油紙燈籠,全過程手工制作,紙質上油,故名。它不是今人想象中傘式收疊的大紅綢緞做成的圓燈籠。三河的燈籠分圓形和方形的兩種,早些年燈籠的主材質是篾和絲紙制成,后來演變成鐵絲代替篾。三河人把做新燈籠叫扎燈籠,來年新?lián)Q一次絲紙叫糊燈籠。燈籠正面寫上姓氏,背后寫上堂號,懂其意的人一目了然。
三河扎燈籠的師傅技藝好,很講究,圓就圓到極致,方要方到棱角,燈籠扎得像藝術品。每到臘月,扎只燈籠過大年已成習俗。小時候,離我家不遠的石頭大橋下,有位扎燈籠的朱師傅,因為手藝好,前去扎燈籠的人家都預約登記,朱師傅認真負責,從不因生意好而敷衍,到手的燈籠包你滿意。后來聽朱師傅介紹,扎燈籠是件辛苦活,手上的老繭有五毫米厚,不懼怕竹皮上的毛刺,一只燈籠有十來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馬虎。浸竹,先選好竹節(jié)長有韌性的毛竹放到水里浸泡,讓其充分吸收水分,不易折斷;劈竹,泡好的竹子鋸成一米多長,一剖兩開待用;削篾,剖開的竹子放在手里,用一把專制的篾刀,細細地削成一兩毫米厚的薄片;制胚,按照圓形或者方形支撐起一個外框,上下要預留一個手腕粗的圓孔,好放置蠟燭和燈托;編織,外框扎好后,就開始編織,隨你怎么彎曲,篾都不會折斷,燈籠空隙的大小恰到好處,序列均勻對稱,十分美觀;糊紙,燈籠扎好后,在篾外面糊上一層絲質的紙,有彈性有韌性,結實耐用;貼字,燈籠的正反面要寫上定制人家的姓氏和堂號,這些字遒勁有力,都是請鎮(zhèn)上書法好的人寫,再蒙在一疊大紅蠟紙上雕剪下來,貼在燈籠上,很有欣賞價值;上油晾干,燈籠制好后,還要用桐油過一下,過油的紙不怕風吹日曬雨淋;配飾,成品燈籠的上下,用金色和紅色配成的絲線點綴,微風一吹,飄飄灑灑。燈籠的姓氏和堂號,是用來分清此姓來自何方,同姓不同堂號很正常,這已經(jīng)演變成一種族群遷徙歷史的文化符號和文化遺產(chǎn)。
小鎮(zhèn)人很重視新年扎燈籠,即使上一年燈籠的骨子是好的,也要重新上紙上油糊燈籠。扎燈籠講究,掛燈籠像舉辦儀式一樣更講究。小鎮(zhèn)人選擇掛燈籠的時間都在除夕,選擇在吃年飯前,與貼春聯(lián)一道進行。除夕的中午,所有與過年的事情都基本準備完畢,只剩下籌辦年飯的事,留給婦人們?nèi)プ觥_@時,家里的男主人會熬好面糊,取出新燈籠和春聯(lián),帶著孩子們,前前后后、周周正正給每一道門貼上春聯(lián)、窗花,收尾貼大門春聯(lián),最后點燃蠟燭(如今塞進燈泡)塞進燈籠里,站立門外,很嚴肅地把燈籠高高地、周周正正地掛在門頭,亮亮堂堂,新年的氛圍就起來了。過新年,家家扎燈籠掛燈籠已成三河鎮(zhèn)的風俗,而燈籠與文化結合,更彰顯它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的豐實厚重,燈籠能在三河鎮(zhèn)傳承至今并為三河人如此重視,我想大概也源于此。查鴻林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