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自助餐廳因“不能打包、任吃任取”的業(yè)態(tài)屬性,刺激了小部分消費者“寧可吃剩,不能吃虧”的“自助餐心態(tài)”。當前,在餐飲業(yè)紛紛響應杜絕浪費的新風尚之下,一直難以擺脫“浪費”標簽的自助餐廳,也正從自身特點出發(fā),通過一系列諸如押金制、卡供應、限時間等辦法來減少浪費。記者就此展開調查。(9月16日《南方都市報》)
自助餐模式,雖說是吃什么、吃多少消費者自取,但花固定的錢,讓消費者敞開肚子吃,本身就會刺激消費者“占便宜”的投機心理,滋生出“不愿吃虧”的就餐心態(tài),常常是“寧撐死寧浪費也不節(jié)約”,因此而帶來自助餐“剩宴”的浪費。
換言之,自助餐“剩宴”某種程度來說,是消費雙方比“精明”信任模糊語境下,心理下意識的補償。盡管,從消費倫理來說,消費者可以把商家“吃破產”但不能浪費,然而一旦商家對浪費加以約束,又會帶來消費成本管控、規(guī)則附加的質疑,既增加了管理的繁瑣,還會面臨操作上的尷尬,出現(xiàn)諸如規(guī)則好立不好守、“松緊尺度”難拿捏、食客擔心“實惠不成反被坑”等問題,如浪費多少才能處罰、押金退還是不退,容易產生糾紛,影響消費信任。
正因如此,治自助“剩宴”不能頭疼醫(yī)頭,只盯著消費者怎么吃,在規(guī)則上設限設卡,更需要的還是要通過細化經營方式、改進經營理念,來修復“投機”心理漏洞,引導更理性的消費。比如,可以嘗試“半自助”模式,避免“一費制”的刺激,將食物分類,一類一個價格,類別不限量,分開計費,在放開吃與差別收費中求得平衡,以費促控量,減少浪費。又比如,細分自助餐消費的適用范圍,只針對團體就餐提供自助消費,按人頭在總量上嚴控,避免浪費。此外,自助餐屬于典型的分餐模式,可以朝著“小份菜”按量計價和按取計費的經營轉變,更有利于促進節(jié)約,并且相對于“剩宴”帶來的損失,模式的切換未必一定會帶來效益的損失。
總之,治理餐飲浪費關鍵是治餐的精細化,并非完全是“治吃”的嚴格化。
木須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