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籃是個溫暖的事物,它是冬天須臾不可或缺的伙伴,給人春天般的溫暖;鸹@駕到,冬天就遠(yuǎn)了,風(fēng)也如貓般,溫柔了。
火籃的制作很簡單,竹編的圓形盛器,里面坐一個瓷器火缽,或是鋁制的鐵質(zhì)的均可,然后安一道提梁,就大功告成了。再簡單的就是家里的破舊鋁盆或鐵罐,左右各鉆一個眼,穿一根鐵絲為提梁,也可。然后擱灰放炭,引著,再覆灰,就可拎著它在村里晃悠,穿風(fēng)度雪了;鸹@雖是人工制作的,但它的溫暖卻厚實(shí),無微不至,手、身上、腳足,它都能溫暖到,如春光般包圍你。雖然如貓臉般大小的物,卻如一枚小太陽,發(fā)著不斷的熱。
拎在手上,很快溫暖就傳遍全身。我們上學(xué)一般都拎著它,路上就成了火籃的小小長龍了,是鄉(xiāng)村冬天特有的景象。但小孩喜歡打鬧,即使拎著火籃也是不安生的,你搗我一下,我杵你一下,火籃跟著晃蕩,火灰也四揚(yáng),一路上都是炭灰的痕跡。有時蓋炭的灰就全逸了,火炭光禿禿燃燒。有的火炭也跟著逸出,火籃一下空洞無物。不過快到學(xué)校,大家又齊心協(xié)力,獻(xiàn)灰獻(xiàn)炭,讓火籃重新溫暖起來。
到了教室,大家雖安靜下來,火籃也如貓蹲伏在腳下,可火籃一直是話題和熱點(diǎn)之中心,因?yàn)椴粫r有響聲從這里溢出,有香味從這里啟程。原來火籃蓋上放有鐵盒,鐵盒里擱有豌豆、黃豆,或在火炭里埋有土豆、紅薯,烤熟了就“嘣”地一聲,香味也“啪”地一聲。但我們裝著聞著不動,仍睜眼看著黑板張著耳朵聽老師授課,但心神已游走,涎水在口腔里蔓延。老師也裝作不聞(他或她知道這些農(nóng)村孩子的小把戲),任由這些響聲、香氣和他(或她)的話語聲在教室里一道裊繞。但下課了我們就迫不及待了,甚而上廁所都可耽擱一下,趕緊俯身把火籃請出來,把那些誘人的尤物請出來。豆子不管燙不燙嘴,丟一顆到嘴里,讓它在舌頭上騰挪;土豆、紅薯掏摸出來,撕皮趕緊湊上嘴唇咬一口,把饞蟲治愈一下。當(dāng)然旁邊圍有不少腦袋,因?yàn)椴皇敲總學(xué)生都烤有食物,于是毫不猶豫分享,快樂蕩漾在每個人心頭,教室里滿是快慰的咀嚼聲。
火籃有時又在教室里游走,一會到了這個學(xué)生腳下,一會又到了那個學(xué)生腳下,因?yàn)榛鸹@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鸹@成了小小的愛之花在教室里綻放;鸹@什么時候離開我們生活的,我想是在上初中后,因?yàn)樽⌒#驗(yàn)閷W(xué)校不準(zhǔn)帶火籃進(jìn)入。上了師范更是如此。后來電通向千萬家,電火桶、取暖器也相繼在生活中出現(xiàn),火籃就無舞臺了,F(xiàn)在生活中已難見火籃的身影,它已成為舊物在圖片、展覽室留存!
安徽黃山 崔志強(qi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