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又是一年插秧季

2022-07-18 10:13:51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六月,是插秧的季節(jié)。我當年所在的農(nóng)場位于長江邊,古時,這里原是個肥魚躍船首,野鴨翻筋頭的魚米之鄉(xiāng)。后來為了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人為地圍湖造田,把一片古澤分隔成許多湖泊河汊,使之成為了圩,成為了畈,也成了墾區(qū)。這里四面環(huán)水,土地肥沃,陽光充沛,每年六月我們開始插秧。

插秧,就是先把稻種播在苗床上育苗,然后長到大約有七、八寸時,再把秧苗連根拔起,捆扎成一個個秧把,裝到一個木制的秧架上,挑到田邊,再拋到田里,最后人下到田里,抓起身邊的秧把,一手分著秧苗,一手把掰開的一小撮秧苗插入泥土中。江淮之間的夏季來得早,剛到六月天氣就已經(jīng)很炎熱了。那幾天我們通常是天麻麻亮就起床,吃完早飯就肩挑著秧架,手里拿著捆秧苗用的稻草就下田了。

對于我們剛到農(nóng)場的人來說,以前只吃過米飯,還真的不知道稻谷生長的過程,插秧就讓我們有了一種新鮮感,立馬就躍躍欲試。拔起的秧苗用秧架挑到田邊,拋撒開來,我們就赤腳下到田里了,為了讓秧苗栽得整齊,要橫成行,豎成列,先在田塊的兩頭拉起了幾道直直的秧繩,在繩與繩之間,我們彎著腰,把秧苗用手掰開,再用拇指和中指把一撮撮秧苗夾著塞進泥土里。

秧苗之間是有一定的間距的,大概是橫豎之間3到5分左右,剛開始插的時候我們也不太會,特別是那些男知青們把秧苗插得東倒西歪的,橫不成行,豎不成列,有的秧苗還漂浮在水面上。相比起來女知青們卻是靈巧了許多,只見女知青們那一雙雙手就像是蜻蜓點水似的上下翻飛著,很有節(jié)奏感地把一撮撮秧苗插到田里,那一片片剛插好的秧苗一個個挺立著,橫豎間距是那么整齊,就像是列隊接受檢閱的士兵。

插秧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但需要身體的靈巧勁,需要腰部的力量支撐及手臂、腿部的柔韌和協(xié)調(diào)。剛開始插秧時只有新鮮感,也不覺得怎么累,田間地頭會不斷傳來陣陣的歡聲笑語,可當一天天從剛見晨曦到日落西山,整天不停地彎著腰插秧,不斷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兩天下來,就會覺得腰酸腿疼,有時連腰桿都直不起來了。日照當頭,田塊里的水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都有點燙腳,田間彌漫著一陣陣的熱浪。臉頰上的汗珠和濺在臉上的泥漿和在了一起,把我們都涂鴉成了一個個大花臉。

這時大家都累得都不想說話了,整個田間只有秧苗插入泥土的卟卟聲和田埂上一群麻雀的嘰喳聲了。我們從最初的彎著腰插秧到后來累到只能半蹲在水田里,一步一步向后移著步,每一行秧插到頭,便趕緊的把腰枕在田埂上,這樣才會覺得舒服點。經(jīng)過數(shù)十天艱苦奮戰(zhàn),我們終于把所有的秧苗都插到田里了。又過了十多天,那秧苗便開始返青了。

又到六月艷陽天,又是一年插秧季�,F(xiàn)在再去農(nóng)村的田頭上去走走看看,到處都是現(xiàn)代化科技種田,連插秧都是電腦操控無人插秧機。用現(xiàn)代科枝種田,讓農(nóng)民擺脫了傳統(tǒng)的人工勞作,不光大大減輕了農(nóng)民的勞動強度,糧食也是年年大豐收!看看眼前的景象,再回想當年我們的勞動場景,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nóng)業(yè)真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那些傳統(tǒng)的把一根根秧苗栽在水田里已成了歷史或成了今天一道獨特的風景。

安徽合肥 張維質(zhì)

上一篇:過達坂城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